又是一年志愿填报季。
志愿填报,历来很被重视,甚至有“三分考、七分报”的说法。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与高考前还可以通过认真复习改变分数不同,到了志愿填报阶段,高考分数已经“固定”,能否充分运用高考分数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不仅关系到考生的录取情况,还直接影响到考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生活方式。
志愿填报有技巧
多年负责高考工作、多年从事志愿填报研究的市教育考试院高考科科长范文明认为,受高考成绩、兴趣特长、身体条件、生涯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每位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的考量因素不同,志愿填报的方法和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考志愿填报更讲求“个性”,必须“量体裁衣”,而不能人云亦云。
范文明表示,志愿填报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要求。这就需要考生在志愿填报前,通过教育部、省教育厅官方平台查阅有关政策要求,特别是和考生自身相关的要求,一定要学懂弄通,“如今年是我省艺术类招生录取改革的落地之年,今年的政策与以往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必须注意的地方,这都需要考生提前明晰。”
“志愿填报最忌考生和家长出现‘大概、可能、差不多’,乃至不懂装懂的情况,如此以来,最终吃亏的还是考生自己。”范文明表示,因此,考生在志愿填报前,还必须要熟悉招生录取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他们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意义,如“投档”和“录取”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如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有哪些;如投档规则中“院校”和“院校专业组”的区别与联系;如“院校专业组”投档规则中“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是什么意思;如考生的成绩在全省所处的“位次”有什么意义等等。“只有搞清楚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志愿填报。”
“虽然志愿填报各不相同,但总结多年来考生志愿填报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规律可言,或者说有一些明显的误区要避免。”范文明总结分享了志愿填报特别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招生章程》仔细看
在志愿填报前,考生要仔细查看意向学校的《招生章程》,明确意向学校、意向专业的相关要求,如学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学费标准、专业的语种要求;考生的性别、民族、户籍、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等等。考生应该在明确了这些要求之后再进行填报,以免因不符合要求而丧失录取机会。
二、尽量避免被“退档”
在高校录取过程中,每个批次投档录取结束后,考生虽然达到学校的投档线,但是没有达到自己报考的专业录取线,而且又不服从专业调剂,那么这类考生的志愿档案将会被学校退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退档”。
范文明表示,最常见的“退档”原因有专业不服从调剂、身体条件受限、相关科目成绩低、总分偏低等。其中,专业不服从调剂是最常出现的退档原因。在“院校专业组”录取规则下,相同的“院校专业组”往往有几个不同方向的专业,一旦考生分数不满足录取条件,又填写了“专业不服从调剂”,那么就会被直接退档,只能参加本批次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投档。“是否‘服从调剂’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避免被退档,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范文明提醒。
三、志愿顺序很重要
高校录取坚持“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在对某位考生进行“院校专业组”录取时,会根据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依次考量,如第一志愿符合,则直接录取,不符合则考量第二志愿,依此顺序进行。因此,考生应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最心仪的院校专业组(院校)填在靠前的位置。
四、志愿之间有梯度
不同学校的投档线有高有低,考生填报的志愿也要有梯度,且有保底的志愿,这样才能合理利用平行志愿投档规则,同时降低考生落榜的风险。
“一般来说,要参考‘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范文明表示,考生要首先选择一些往年投档线位次高于或接近自己位次的院校专业组填在靠前的位置,选择一些相对于自己成绩位次比较有把握的院校专业组填在中间位置,最后选择一些往年投档线位次远低于自己位次的院校专业组填在考后的位置,以提高自己录取的保险系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需要结合今年招生计划、院校专业组内专业设置、考生人数、专业冷热度等情况综合分析。”范文明提醒。
放平心态 理性填报
“高考前,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影响了复习备考。原以为高考后能轻松一些,结果现在更加焦虑。”说起这段时间的生活,市民张女士“大吐苦水”。
高考结束后,张女士的儿子完全进入了“放松”状态,张女士和爱人则开始考虑儿子志愿填报的事情。但每次和儿子沟通,儿子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现在既担心题目难度较高,儿子没有取得期望的成绩,又担心他没有早准备,填报志愿时不会填、填不好,影响录取。”张女士“吐槽”,最让她心烦的是,她希望儿子填报军事院校、警察学校,或者填报医学类的专业,方便今后就业,但儿子却坚决不同意填报这些,而在问起儿子的志愿意向时,“他又说不用我们管”。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近日,记者也采访了部分家长和考生。他们在担心高考成绩不如意之外,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志愿填报中家长的“就业方向”考量与子女“兴趣方向”考量间存在的矛盾。“每次谈起志愿填报,女儿总是坚持己见、拒绝沟通。次数多了,我们的亲子关系都产生了裂痕。”另一考生家长曾女士说。
“最近不少家长和孩子在填报志愿上出现分歧甚至争论,其实这种冲突往往源于双方对未来规划的不同需求和期望。”针对这种现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一中专职心理教师梁珍提出建议:
一、学会倾听,发现彼此真正需求
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有效倾听会让我们发现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一般家长倾向于“热门专业”“稳定行业”“名牌高校”等,真正的需求在于给孩子一个好未来、好前途。而考生倾向于选择“兴趣专业”“特色学校”“大城市”,真正的需求在于能开拓视野、用兴趣能力去创造一个好前途。由此可见,家长与考生的需求基本是一致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个体来说,哪种选择更有利于赢得“好前途”。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
尽管家长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见识,但要明确的是,孩子是志愿填报的主体,最终上大学的是孩子。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决策权交给孩子。家长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帮助孩子收集兴趣专业的相关信息,如开设兴趣专业的学校情况、历年来的分数区间、专业的就业发展、考研考博出国率、经济收入等,甚至可以利用人脉资源进行相关职业体验,让孩子更深层体验到兴趣专业的职业意义感。
三、适当借用科学工具分析
志愿填报是一个技术活,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填报志愿专家的经验能够帮助考生将高考分数的利用实现最大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科学工具时,要结合自身经济情况量力而行、科学谨慎,切不可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
梁珍也提醒,虽然志愿填报是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节点,但这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人通过科学的志愿填报走向精彩人生,而转行发展进而取得成功的也不少。“所以,在志愿填报这件事上,家长和考生都不必太过执着。人生处处是选择,只要我们科学分析、着眼未来,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梁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