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到妻子从老家寄来的粽子,甚是欢喜。蓦然想起,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粽子是妻子自己包的,而且是已经蒸熟的。包裹外面是保鲜盒,里面加了冰袋,这样可以保证粽子不会坏掉。妻子真是有心了。
老家是安徽淮北,我在浙江工作,而妻子就在淮北老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纵有千万个不舍,但为了生活也是别无选择。我们夫妻二人实在是聚少离多啊!
妻子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个子不高,但为人很热情、正直。但凡别人家里有个什么事情,她都会早早跑过去帮忙张罗。家中来了客人或是节日,妻子总会忙里忙外。
妻子不仅是热心肠,更是贤惠,而且做得一手好菜。只要是我们淮北地区的特色小吃,妻子总会想尽一切方法做给我们吃,用心灵手巧来形容她一点都不过分!
在老家,端午节这天要吃粽子、油条、糖糕、油串子及插艾草等等。每个房间的屋檐下都要插艾草,我们那流传着一个“端午不插艾,死了变成老鳖盖”的玩笑话。
虽说现在超市、网上有粽子卖,可感觉上还是差一些。过端午节最重要的还是仪式感。
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包粽子了,一般都是用芦苇叶包的。现在市集上也有卖芦苇叶的,而我家附近就有芦苇荡,主打一个方便。我家的西边就是一条小河,河对岸全是芦苇荡,绵延数里,再过去就是大片田地。每当端午节前后,河岸上的芦苇长得特别茂盛,叶片肥而大,黑黝黝发亮,用来包粽子最合适了。每次去打芦苇叶,妻子总会喊来左邻右舍的大姐大婶们,三五个人一起去。每人拿了个大点的手提袋,几个人专挑那种大的芦苇叶打,用手往下一扯,芦苇叶应声而下。没用多久,就打了很多芦苇叶,手提袋装得满满的。芦苇叶打回家以后,妻子留够自家用的,其余的芦苇叶送给附近的一些亲戚和邻居。
妻子把芦苇叶用剪刀进行处理,把根茎和叶尖部分修剪掉,然后放水里清洗。清洗完毕后,把水甩干放在一旁待用。然后,妻子拿出准备好的糯米、蜜枣、棉线等材料,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妻子拿起两片芦苇叶,先上下对齐,左右各叠压一半,再从下端十厘米处向上折起,和上面的芦苇叶形成一个漏斗状。不过,这个下面可是不能有孔的。再用小勺子舀糯米放入其中,放一半糯米的时候,把一颗蜜枣放如糯米中间,再继续舀糯米放入,直至放满,用手压实,把上面的芦苇叶向下折,把整个粽子包得严严实实,外面再用棉线捆扎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待全部粽子包完后,就可以上锅蒸煮了。不用多久,香喷喷的蜜枣粽子就可以吃了。满口的芦苇叶的清香和蜜枣的甜以及糯米的软糯,这个滋味能让人回味很久。“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虽然不是五彩丝线捆扎的,但一样让人难以忘怀。
又是一年端午节,妻子一定又在忙前忙后,在操劳着家务以及其它琐事吧。
看着妻子寄来的粽子,心里五味杂陈,想起范成大的一首诗,刚好契合我此刻的心情:
《重午》
熨斗薰笼分夏衣,
翁身独比去年衰。
已孤菖渌十分劝,
却要艾黄千壮医。
蜜粽冰团为谁好,
丹符彩索聊自欺。
小儿造物亦难料,
药裹有时生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