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1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湖南主场活动在常德河街春秋广场启动。启动仪式上,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接受授牌,我市17个非遗项目入选其中。截至目前,我市已有省级非遗项目53项。
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的17个邵阳项目中,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7个类别。这些项目中,有新入选项目7项,包括新宁县的崀山故事传说、隆回县的花瑶山歌和隆回农民画、洞口县的吹打(锣鼓十样景)、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城步苗绣、邵阳县的邵阳根雕,绥宁县的盘瓠祭(祭狗);扩展项目10项,包括米粉制作技艺(邵阳米粉制作技艺(宝隆和)、邵东市的祁剧(邵东祁剧)、双清区的制伞技艺(宝庆油布伞制作技艺)、新邵县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技艺)、洞口县的陶器烧制技艺(冷水窑土陶)、武冈市的小吃制作技艺(武冈米花制作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武冈法新豆腐制作技艺)、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中医诊疗法(城步苗医烧烫伤疗法)、邵阳县的抬阁(扎故事)、隆回县的灯会(梅山油龙习俗)。
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中的17个邵阳非遗项目,与美食相关的非遗项目有3个,有武冈米花制作技艺、武冈法新豆腐制作技艺,还有在邵阳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邵阳米粉。美食最能抚慰人心。
市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地方美食能够进入省级非遗名录,一方面因为它们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制作技艺有特色,另一方面因为它们至今依然活力四射,能紧跟时代脚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
民俗是群众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造就了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近年来,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的民俗非遗项目数量便可见一斑,新增加扩展民俗项目19项,邵阳有2个项目入选。
有的民俗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梅山油龙习俗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古梅山文化的中心地带——隆回县金石桥镇、七江镇。油龙习俗有一套十分讲究的程序及礼仪,包括舞炭花、响铳、锣鼓、下帖子、报信、发猖、定龙路、接龙、舞龙和祭龙。舞油龙不仅是人民祈求安康富裕、驱邪避难的精神寄托,而且是春节期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有的民俗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扎故事”又称“扎台戏”,流传于邵阳县五峰铺镇、白仓镇等一带的民间艺术,它用“扎”的艺术把传统戏剧故事的主要人物刻画出来,相传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扎故事又是一种高空艺术,其主要操作流程是:先选出有胆量、扮相好,而且有一定表演能力和高空应急能力的童男童女,着装成各种戏剧人物形象,利用力学平衡原理,上下叠起,扎在长4 米、围14厘米的铁杆上,铁杆插在长、宽、高各1米的彩箱上,再由几个壮汉抬着沿街表演。
“扎故事”以其惊、奇、险的特点备受人们青睐,多次受邀参加省市及全国民间艺术汇演,曾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五峰铺镇被誉为“扎故事艺术之乡”。2022年8月21日,2022年中国桨板黄金联赛首站暨第一届天子湖桨板公开赛在邵阳县天子湖举办,五峰铺镇扎故事表演艺术团受邀参加开幕式,用传统文化民俗为国家赛事献礼,游客纷纷驻足拍照,精妙绝伦的民间艺术惊艳了所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