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这个,比王者吃鸡好多了!”
“小时候玩烟卡,耳濡目染,以后长大吸烟几率肯定更大!”
“我儿子天天玩这个,都不爱学习了。”
“手机不让玩,烟卡不让玩,玩泥巴又要挨揍,小朋友们难道只能玩作业吗?”
……
说起小学校园盛行的“烟卡”游戏,邵阳家长们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拍手支持,有人强烈反对,意见不一。
与家长们的争论不休相比,小学生们相对淡定很多。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快乐地玩着“烟卡”游戏,气氛融洽。
“烟卡”游戏到底是一款什么游戏,又缘何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面对爱上“烟卡”游戏的孩子,家长们要如何正确应对?不妨走近这款火爆小学圈的游戏,看小学生的“烟卡”到底该不该“卡”。
“烟卡”风靡,集卡有不同途径
“烟卡”即从卷烟盒上剪下来的烟标,再折叠制作成统一大小的卡牌。玩“烟卡”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参与者蹲坐或趴在地上,竞相出牌,一方通过拍地、拍空气或用嘴吹的方式让“烟卡”翻面,赢家就能带走这张“烟卡”。这种游戏类似于80后、90后小时候玩的“土翻包”“打宝”“打趴趴”游戏。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的“烟卡”种类颇多,为玩“烟卡”游戏,学生们会使用多种方法来收集不同品牌的烟盒,有的向吸烟的家人索要,有的要求家长在网上购买,有的则是自己去便利店购买、在路上甚至垃圾桶里去捡,甚至直接向陌生人索要烟盒……
“我们家没人抽烟,会帮孩子向亲戚朋友收集烟卡,以前给孩子买‘奥特曼’卡片花了我至少五千元,现在收集‘烟卡’感觉就是变废为宝。”家长蒋女士说道。
在大祥区某小学附近的一家小商店,记者看到,一版版印制了中华、黄鹤楼等各种烟草品牌的小卡片深受学生喜爱。一名陪同孩子购买“烟卡”的家长表示,比起孩子去翻垃圾桶、向他人索要,花点钱满足孩子的娱乐活动可以接受。
同时,记者发现各大电商平台上,多家店铺售卖“烟卡”,打着“每个都是正品,都有胶痕”“拒绝印刷纯靠捡”“烟卡界的‘稀有卡’”等宣传标语,有商家甚至将“中华”“和天下”等带有商标的烟盒进行印刷销售,甚至还有配套的“烟卡收集册”“磁吸翻盖收纳盒”等产品,还有商家以“玩具”的名义在直播间销售“烟卡”。平台数据显示,这些店铺的“烟卡”销售量从数百到上百万件不等,形成了一条火爆的产业链。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多数小学生尤其是男生表示自己在玩“烟卡”。“烟卡”游戏带给他们很多快乐,和小伙伴一起集卡,收集到各式各样的“烟卡”很有成就感。
孩子痴迷,家长学校各有声音
对于孩子玩“烟卡”,在家长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方家长表示支持孩子玩“烟卡”。
“‘烟卡’和我们小时候玩的卡片也没什么区别。”孩子正在百春园小学读书的家长罗先生说,“本来课间休息时间就很短,我觉得孩子玩‘烟卡’这种纸片游戏相比在学校跟同学追逐吵闹要好,玩的时间短又相对安全,也避免过多接触电子产品。”
曾女士在向阳小学读三年级的儿子最近也迷上了拍“烟卡”,最近她正忙着发朋友圈为孩子“集卡”。她表示,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应该要尊重孩子,只要不影响学习、不上课玩,自己很乐意陪伴孩子收集并且一起玩。
另一方家长持坚决反对态度。
家长谢女士说:“玩‘烟卡’一方面影响学习,另一方面儿童本来心智就不成熟,如果过早接触烟草制品和‘烟卡’会诱导并促进其认识香烟和接触香烟,影响非常不好!”
“现在小孩玩这个非常痴迷,我上次看到有个人丢了个烟盒,立马就有两个小孩上去捡。”家长颜女士说,两个小孩还为了烟盒争吵,家长、学校都应该好好管管。
“我上次发现他裤子袋子里装满了‘烟卡’,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也不知道这东西哪来的,干不干净,全部给丢垃圾桶了。”正在接孩子放学的蒋先生说道。像蒋先生这样丢烟卡、撕烟卡的家长不在少数。还有许多抽烟的家长表示,自己未开封的香烟被孩子撕了烟盒盖折“烟卡”,对自家顽皮的孩子头疼不已。
“我们学校在四月份发现有部分孩子玩‘烟卡’,其实作为学生的一种游戏并没有错,但学生自制力不够,很容易沉迷。”中河街小学德育部主任唐龙燕说,“学校第一时间让老师、家长督促孩子的行为习惯。现在每个班安排学生志愿者轮流进行内部监督,大队委干部进行监督管理。”据了解,邵阳许多学校已呼吁家长预防孩子沉迷“烟卡”游戏。
专家:关注孩子内心,让娱乐活动更丰富
“这种游戏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游戏和社交的心理需求。”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邵阳市脑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胡邵仑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他指出,“烟卡游戏”与80后、90后童年时期所玩的“划片”等纸牌游戏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然而,与过去孩子们使用废纸折叠纸牌不同,现代的“烟卡”游戏是以各种烟盒作为游戏道具。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卫生问题,因为孩子们为了收集烟盒而翻垃圾桶;而且家长们还担心,孩子们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可能会因为好奇心而尝试吸烟。
面对“烟卡”游戏的种种风险隐患,胡邵仑建议,家长和学校首先应该向孩子们详细讲解香烟的危害性,让他们认识到吸烟对身体健康的严重后果。在处理孩子们玩“烟卡”的行为时,家长和学校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方式,而应该理解孩子们正常的社交和娱乐需求。对于孩子们的反常行为,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说谎甚至出现抢夺“烟卡”等行为,家长和学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痴迷于玩“烟卡”。家长在了解原因后可以通过安排郊游等户外运动,或者提供积木等脑力开发游戏来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团体的竞技类活动,锻炼孩子的毅力与合作能力,从而避免他们沉迷于“烟卡”游戏。
此外,胡邵仑还强调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家长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他提出了一种青少年“积分制”日常管理方法,这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方法中,孩子们在学习、纪律、个人卫生等方面展现出积极行为时,可以获得积分;而在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时,则会被扣除积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孩子们可以兑换奖品,实现他们的心愿。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鼓励孩子们主动学习,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