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停留在多年前,这条街有两个报刊亭,一大一小,相隔不远。那时,报刊亭还红红火火,四壁挂满琳琅满目的书报,连窗台也堆满了报纸。傍晚,报纸便可销售一空。足以可见那时人们对纸媒的喜欢。城边上这两个报刊亭,装点了这条街,提高了这条街的档次。每次路过,我都要去看看。那些年我也热衷买报刊,爱油墨香味。家里人也每日雷打不动必带两份报纸回来。楼下的牛奶箱和报箱装载着一家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街头报刊亭,曾是城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吹过它的风,都带着文化气息。不知道从何时起,报刊亭消失了,要寻找报刊亭,着实是一件难事。
我打开地图,离我最近的报刊亭在1.5公里外。我准备前往,仔细一看,才发现它已经停业。沮丧一点点袭来。
几年前,到厦门参加培训,晚餐后和同事一起外出,骑小黄车走过厦门的大街小巷,走不出多远就看到一个报刊亭,转过一条街又见到一个。它是城市里的一泓清泉,很多都标注24小时开放,对这个城市的喜爱又增添了几分。夜晚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将心灵交付这一方天地,该是何等的幸福。幸福的定义,不只是物质的充裕,更多的是心灵的安放。后来才知道,那一间间报刊亭不是普通的报刊亭,它有个好听的名字:“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必多大,也不必装潢精致,有书就好。
那日看到文友去图书馆找他发表作品的报刊,受此启发,我决定前往报刊亭买一份报纸。刚好这个城市的报纸有我发表的文章,我笃信能买到,想象回家路上拿着报纸的欣喜。到小报刊亭一看,傻眼了,摆放报纸的地方堆满了香蕉,店主忙着给客人称香蕉。待她歇下来,我问她:“有没有报纸?”她说:“没有了。”我从她的话语里听到的信息是,以后也不会有报纸卖了。
网络时代,手机阅读挤压了纸媒空间,但我想纸媒会永远存在,年纪越大,网上、手机上看东西眼睛累,越是偏爱纸质文字。爱文字的人,和《查令十字街84号》里法兰克和海伦一样,笃信珍贵的时光都在泛黄的书页和信纸上。
“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爱书,爱文字的那颗初心在,纸媒就在。一定会有坚守着的报刊亭在别处等我。
报刊亭,下个路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