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洞口县花古街道跃龙村村民谭笑娴熟地操作无人机,为几天前移栽完成的早稻苗施肥。被家人一致“劝退”的种粮大户谭明科看到女婿的专业操作,备感欣慰:“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奋斗大半辈子的产粮事业后继有人了,我终于可以放心地病退了!”
今年59岁的谭明科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故事。他少年时就随父辈耕作,长大后利用农闲闯过广东,做过生意,小有积蓄。后来,他看到抛荒耕地越来越多,很心疼很着急,就毅然返乡流转耕地,发展粮食生产,帮助村民增收,是“优秀规模种粮户”,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为乡贤。
故事的拐点发生在2021年4月25日。当时恰逢春耕生产的关键期,谭明科和雇请的20多名村民正在水田里劳作。当天,他感觉胃部的不适感越来越明显,家人立即陪他到医院检查,后来被确诊为胃癌。医生说,需要马上去长沙做切除术,后期还要多次化疗,再也不能干重活了。
谭明科说:“刚知道自己患病时,我也伤过心流过泪。但是,一想到流转的50公顷良田面临‘停产’,担心远远盖过伤心。”谭明科将目光投向悲痛欲绝的家人,尤其是女儿女婿。他想让时年36岁的女婿接手,但女儿女婿在县城开了3家服装店,收入高操心少,女婿愿不愿意种田?关键是,女婿几乎不懂粮食生产。怎么办?
谭笑说:“当时,看到被病魔击中的岳父一次次传来坚定和企盼的眼神,我就知道,我不能拒绝!”于是,他咬牙决定:硬着头皮上!
之后的日子,谭明科一有空闲和精力,就为谭笑“恶补”粮食生产的技术要领和管理经验。谭笑在跃龙村土生土长,能吃苦善学习有悟性。他不仅向岳父等长辈学,还向主动上门服务的农业技术人员学,还受街道和县里委派,向外地权威专家学。不到一个月,他就掌握了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要领。尤其是无人机、耕田机等各类现代化农用机械,他掌握得更快。谭明科说:“谭笑脑瓜子活,在耕作中不断创新,比我们这一辈更强。”
2021年,他们的50公顷耕地丰产,实现平稳过渡。2022年,谭笑将流转耕地增加到54公顷,粮食产量达810多吨。2023年,流转耕地面积达63公顷,粮食产量达940多吨。今年,他耕种的水田面积已达74公顷。每年,他们的用工费都在20万元以上,让村邻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看到谭笑已由一名“小白”蜕变为智慧“新农人”,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新乡贤”,放心“退休”的谭明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