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闲暇的午后,我独自一人在古城区的老街上走走,蓦地见到一间糕点铺,一笼笼碧绿的青团子,还冒着腾腾的热气,恰似江南烟雨的景象。“青团”这名字真好听,我把这名字放在心里默念了数遍,禁不住口水直流,进去坐了下来,要了一盒青团,细品慢尝,吃得身心甜蜜温暖。
在我的家乡,从前,人们没做过青团这种吃食,我祖母爱好厨艺,也从来没有给我们做过青团,但我知道青团。前年去六朝古都的南京,我在街边的一家包子铺,看到这里除了卖包子,也卖青团。
青团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其中以苏州青团最为出名。而春天正是江南好风景,座座青山,片片湖泊,以及别具匠心的园林艺术,织就出苏州的旖旎春色。据考证,青团已流传千百年。清代文学家以及美食家袁枚,在其著名的《随园食单》描述,青团为“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青团的“青”,是凝聚春日期待的青。具体来说,一枚青团的诞生要经历割青草、打青水、做团子、蒸团子这四道工序。取新鲜的浆麦草打出青汁,拌上糯米粉搅匀揉搓成团,包上各色馅料,蒸熟后珠圆玉润的青团子在圆扁的蒸笼里排列整齐,散发着扑鼻的草叶芬芳,个个碧绿桑青,惹人喜爱。青团之所以能呈现出如碧玉般的色泽,除了浆麦草,也有用艾草、鼠曲草、蒲公英或其他野菜汁的。正是这独特的“青”,使之在一众糕团中脱颖而出,成为欣欣向荣的春天的代言色。
青团,来自江南的绿油油小团子,犹如开启春天的一把钥匙。如今,青团再次勾住了我的视线,那青青的一团,那拥有着春天般鲜嫩颜色的食品,究竟是什么味道的呀?我迫不及待地拈起一个吃了起来。刚蒸好的青团最为诱人,一打开蒸笼香气扑鼻,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青团的外皮糯韧绵软,肥而不腴,软糯绵沙的细腻口感,每一口都是江南的好味道。就这样,青团渐渐成为春季广受追捧的时令美食,朋友圈吃食里最闪耀的“明星”。
对青团的喜爱,始于颜值,终于滋味。青团作为江南清明的美食符号,青团的馅心各个不同,就像风情万种的女子:豆沙馅的口感细腻,绵软香甜,是甜心可人的邻家姑娘;核桃芝麻馅的,毫无粗糙感,酥香滋润,像神姿丰韵的少妇;肉松蛋黄馅的,金黄欲滴的馅心包裹在绿生生的外皮里,咸香之味,一口就能让人得到最大的满足。
我开始认真思量起青团来。古人真是特别讲究,吃食讲究个应时适季,讲究个寓意深长,等到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绿色成了山河平原的主打色之时,就是青团上市时。
我看着店铺阿姨忙着包青团,笑着说:“阿姨,给我再来两盒青团,我送朋友去。”江南人把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烟雨朦胧的江南,吃了青团,春天才算圆满。相信大家咬一口青团,甜糯的滋味让阴天也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