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季节,妈妈就喜欢做甜酒糍粑给我吃。糍粑甜甜的、糯糯的,像芝士一样还会拉丝。我一直十分好奇:糍粑是怎么做的呢?妈妈告诉我,在她小时候,老家就有家家户户打糍粑的习俗,但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乡已经很久不打糍粑了。我们也很久不回老家了,想吃就直接去超市买。可我心里一直想象着那场景。今年,我终于看到了打糍粑的场景。
准备打糍粑的前一天晚上,姨外公就需要把糯米用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胀鼓鼓的糯米倒进木桶里,用烧得旺旺的柴火来蒸。姨婆婆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盆、木棒拿出来,摆在门外。等灶屋里糯米香气四溢时,就可以把木桶抬下来,掀开罩布,用饭勺舀上一口,一尝,刚出炉的糯米弹牙劲道,十分有嚼劲。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和叔伯们就拿起两根木棒,往里面使劲捣。姨婆婆则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沾着水,给糯米翻身,每捣几下,就要沾点水。爸爸他们越打越有劲,糯米渐渐成了糊状。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满头大汗了。终于糯米看不到颗粒,变成了一团。
姨婆她们把打好的米团放在竹筛上,上面铺了一层面粉。妈妈把米团扭成条状,不时揪下一团。我们则把揪下的小团揉圆,再放进木质的模具中按压紧实,再翻转过来,糍粑就掉下来了。掉下来的糍粑上还有模具上的吉祥图案呢。大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比较着谁做的好看,还自创了各种图案。终于,糍粑全部做完了。我急忙抢了一个,还热乎着呢,咬了一口,真是香甜软糯呀。这就是幸福的滋味。
我望着美味的糍粑,心想:糍粑不仅是一种传统食物,打糍粑也让亲友之间变得更亲近了,圆圆的糍粑大概就代表着团圆吧!
大祥区百春园小学103班 曹胤禹
指导老师 黄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