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的叶子落了,梧桐的叶子落了,杨树的叶子落了,而柿子树上却重新绽放着一场美丽。寒风入衣的时节,一场场风浩浩荡荡地吹过大地,带走了明眸皓齿的年华,光洁如许的脸颊促生一道道岁月的皱纹,也在心中留下了一场场华美又朴素的盛宴。
那是一个叫郑庄的小村子,被一片田野包围着,那里最不缺的就是树木,而最多的树是柿子树,田间地头,家家的院里,到处都长着柿子树。到了秋天,万木在风中萧瑟颤抖,而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喜气盈盈的,把温温吞吞的小村子照得活泼明丽。
姥姥的家在郑庄的东南角上,一个温馨朴素的小小四合院,一进大门口,往左,迎面就是一棵古朴盎然的柿子树,枝枝桠桠蓬勃葳蕤,占了大半个院子。正房是红砖青瓦的三间堂屋,东边是两间厢房,西边是一间茅草搭的灶屋。砖和瓦都是姥爷自己烧制的,房子是姥爷自己一点点垒起来、搭起来的。
这是我小时候见到的场景,院子里红砖青瓦的房屋已经是翻盖过的,但柿子树从一开始就在。它是姥爷送给姥姥的新婚礼物。
那时候,郑庄很荒凉偏僻,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过十来户人家。姥爷是孤儿,跟着大伯长大。姥爷瘦小,但很聪明灵巧,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他自己学着打土坯,一个人建了两间房子,还围起了一个院子。像姥爷这样的境况,一般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但姥姥却看上了姥爷。
我们的镜框里有姥姥年轻时的照片,姥姥不但白净,身姿苗条,还有一双湖泊样清澈幽深的大眼睛。姥姥怎么看得上瘦小的姥爷的?这似乎是一个谜,却有一个最简单的答案,那就是姥爷的善良和聪明勤劳。姥姥觉得一个人能吃苦,靠自己的一双手建一个家,将来的日子不会过得差。
姥爷不但聪明勤劳,而且骨子里还饱含着一些生活的浪漫。平常不善言辞的他在新婚第二天就带姥姥去了县城,想送姥姥一件礼物。他们在县城转悠到天黑,也没选到合意的,主要是姥姥知道姥爷的家底,办喜宴的钱还是向亲戚借的。回来的时候,路过一个卖树苗的园子,两个人一下子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说院子空落落的,买一棵树苗栽在院子里吧。
卖树苗的是一位能说会道的大娘,见他们是新婚的小夫妻,就建议他们买一棵柿子树,柿柿如意,事事如意嘛,喜庆吉祥。
这正合了姥爷姥姥的心意,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带着一棵柿子树苗回到家,一起把它种在了院子里。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粥一饭的烟火生活。
柿子树在姥姥姥爷的精心照顾下,长得很快很茂盛,转年就长到了碗口粗。深秋的时候,叶子变红了,比花还鲜艳,而且结出的红红的柿子明亮如灯,红彤彤的,让人看了特别温暖,喜气洋洋的,让院子里的土房子土墙都映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辉。
村子里的人都过来看,那是村里的第一棵柿子树。
姥爷姥姥的日子并没有像当初村子里人那样预料的过不好。姥姥那么漂亮,在那样一个穷家怎么会待住呢?
姥姥不但待住了,而且像柿子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郑庄的泥土里。柿子树一年比一年繁茂,姥爷姥姥家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红火。
村子里的人也开始喜气洋洋地在自家的院落里种上柿子树,在田间地头种上柿子树,春夏一片青翠,秋冬一树喜庆,寄予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姥姥在二十二岁那年嫁给姥爷,她和姥爷一路携手走过了五十八年的岁月,他们从来没有向对方说过一个爱字,但见过他们的人都能看出来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的眼神、话语和一举一动,能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爱,就像站在那棵五十八岁的柿子树下,仰望一树红彤彤的柿子,心里会涌上一股喜悦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