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空气中都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和两个儿子对坐书房,放眼窗外,银月满轮;金山湖上,霓虹星耀,照亮着城市的繁华,也守望着家的宁静。
随着年龄的增长,喜爱热闹的性格也逐渐收敛,课子读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次子还小,能常在身边,但是长子远赴北方读研,离家数千公里,难得相见。加上他成长的那个时期,正是我们最忙最艰难的时日,而今看着满柜的图书和儿子日渐挺拔的身姿,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我心中颇感沧桑。
我的故乡,是湘西南雪峰山下一个偏远的山村。在小时候,除了课本之外,我几乎无书可读,外面的世界对我们而言,可以说是混沌一片。那个时候如果有亲戚从外地回来,带一本图书给我,给我讲一些外面故事,便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照亮我混沌的世界,激发我无尽的想象。想到此,我不禁有了回老家去,用文化点亮乡村的冲动。
刚好在广西贺州的老友多次盛情相邀,让我一家去黄姚古镇和富川瑶族自治县小住休闲。于是一个边走边玩,回老家做公益的想法应运而生。在孩子们的推动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出发首站,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黄姚古镇。这座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的古镇,依然保持着古代的宁静与质朴。随处可见的石板街巷和古老的房屋,我被古镇的场面所震撼,感觉瞬间穿越回到了过去。朋友在此多年,对这里十分熟悉。据他介绍,这里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率部南征侬智高,其部将路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往事千年,而今这里已经多姓杂居,很多年轻的文艺青年,纷纷涌向这里,开民宿,办餐吧,古老与新潮,交相生辉,文化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和朋友依依惜别之后,我们来到了富川,这是一座万山林立的古县,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古称“山国”。瑶族同胞世居于此,因此这里也是瑶族自治县,这里靠近我的家乡。自幼年起,我也常与瑶族同胞有接触,或许是近乡情更浓的缘故,徜徉于此,我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山川风物,美食美景,总觉得格外熟悉。
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全家来到富川白沙镇的坪江村“坪江知青文化园”,这里以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为宗旨,对白沙镇坪江村委知青围屋进行修缮,建立知青文化体验区,重现昔日青春记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座知青文化园,激起了很多人的回忆。纷至沓来的游人,使坪地村从一座不起眼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打卡的胜地。一条以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引领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古老的瑶乡缓缓展开,从居民那振奋人心的微笑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自信和豪迈。
返回乡间老家,已经近深夜,远远望去,一盏灯火依然闪烁在阁楼之上,我知道那是在等我们回来的母亲。虽然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让她注意休息不要等我们,但是她还是坚持等我们平安到家,才踏实睡去。安顿好家人和母亲,我带着儿子拜谒了家乡不远处的烈士陵园,和他们分享了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脚下的历史对于他们而言,总是格外亲切。
此后的几天,除了陪伴母亲,就是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举行红色主题文化宣讲和馈赠图书。尤其是哪些留守儿童,我相信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亦如当年的我。
在家乡我创作基地的农家书屋,公益组织带来了乡村的创业青年、基层干部和留守儿童,我与他们一起分享红色故事。他们一边捧着图书,一边认真地思索着,时常会问一些我意想不到的问题,让我这个研究这些红色英烈数十年的人,常常颇受启发。而特别是山村的孩子们面对这份温暖,满眼泪花总还流露出无尽的渴望,这种对知识、对新鲜事物、对美好明天的祈盼;看到这么多双渴望的眼神、天真的笑脸,和自信齐声的回答,我是多么的开心。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是点亮人生的火把,这些坚守在乡村,践行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人,正是那些手执火把的人。
让文化的力量引领人们热爱学习,助力美丽家园建设,这是精神的传承,也是奉献的最美诠释;每想到此,我总是无比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