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市持续出现36℃以上的晴热高温天气,人们纷纷开启避暑模式。然而,在连接双清区和北塔区的资江一桥上,一群不服“暑”的修桥工奋战正酣。他们头顶炎炎烈日,脚踩炽热大地,为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任劳任怨。
7月14日下午,在资江一桥加固改造工程指挥部内,一张“2023年晴雨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的工人真的有使不完的劲儿,了不起!”业主代表姜四清感慨道。从7月1日施工开始,连续两周的高温让人苦不堪言。一线的修桥工通过“干两头、歇中间、早六晚十”和轮换作业的方式,抢抓工程进度。
走进施工现场,记者深受震撼:火花四射的钢筋焊接现场、“井”字形排开的切割机方阵、不绝于耳的风镐声……项目经理夏顺利介绍,资江一桥于1968年建成通车,经过60多年风吹日晒雨淋,已经有所损伤。出于安全考虑,加固过程中无法使用大型机械作业,只能依靠3台小型破碎机和大量手提式风镐进行人工掘进,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难度。
修桥工岳定良放下风镐,喘了喘气,向旁边的工友唐更祥大喊:“老唐,把机油递给我,我这风镐没油了。”唐更祥正埋头工作,加上现场各种嘈杂的机械声,岳定良的“呐喊”根本传不到他耳中。叫了好几声也没有答复,无奈,岳定良只好跑过去自己拿机油瓶。装好后,岳定良回头看到记者,露出一口白牙:“兄弟,试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记者接过了风镐。打风镐看似简单,实际上很费体力,必须用劲按住风镐尾端,才能使其正常工作,钻孔里冒出的灰尘四处弥漫,部件连接处的机油也一滴滴往身上飞。几分钟后,记者便败下阵来,手掌发酸、双臂发麻、阵阵耳鸣。
一个塑料袋能做些什么?在老百姓家中,无非是一件不起眼的装载工具。走到桥中央,路面上腾起的层层热浪将工人们团团包围。老戚兜里装着一捆塑料袋,弓着身子,仔细将塑料袋套在一个个底座螺母上。原来,在完成路面卸载后,工人们需要在道路两旁安装护栏,将钢筋绑扎、放置好后,再用木板包围以便水泥成型,上方每隔20米放置一个护栏底座。灌注水泥时,如果不将底座螺母保护起来,一旦沾上水泥并凝固,螺母的使用就会非常困难,塑料袋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原理很简单,但没干过的人肯定想不到这种“土”办法,这就是工人的智慧。
“嗤嗤嗤”,柴油机上的水花在高温作用下不断沸腾,旁边的何太仲拿着一把短锯,通过手臂的抽拉,将排水管切成小段。何太仲介绍,以前的排水管口径是75毫米,口径小,淤泥容易堆积,导致排水速率下降,甚至发生堵塞。时间长了,桥面积水容易渗入混凝土的细小裂纹中,使混凝土受到损坏而缩短使用寿命。同时,水分还会造成钢筋锈蚀,加速对梁体的侵蚀。这次使用的排水管口径为150毫米,直径大了1倍,面积是原来的4倍,桥面两边各装53根,可以大大提高排水速率,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骄阳下,百余名不服“暑”的修桥工挥汗如雨,为资江一桥早日恢复通车不懈奋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