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邵阳近十载创文,若将佳肴美馔精烹细作,个中滋味,与谁说?”我今斗胆,聊一聊我尝到的创文“三味”。
小鲜初试
乡村创文之鲜甜
“文明,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当把聚焦镜头拉近邵阳乡村,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陈家桥镇的李子塘村到火车站乡的莲荷村苗木基地,从向家村的新农村到小沙江的花瑶民居……农村,在邵阳人的印象中,早已从杂乱无章、荒草萋萋的穷乡僻壤变身为屋舍俨然、稻菽成畦的心灵牧场。旧时为了堆放柴薪谷物而建的低矮泥房,被改造或重建成乡村文化馆,乡民纷纷踏上创文的征途。站在村口,能看到昔日水质浑浊乃至泛绿的池塘,经过治理,找回了往日晶莹明澈的神采;水边肆意生长的野草野花,随风而动,草木与泥土的芬芳萦绕鼻尖,“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感喟油然而生。闲时坐下来与乡村老人闲话桑麻,林间鸟啼蝉唱,享受自然馈赠的静谧与热闹……新与旧的交替、心与心的交谈,这大概就是乡村创文原汁原味的鲜甜吧。
开胃小食
城市创文之醇香
过去,外地人提起邵阳,总是嗤之以鼻:治安乱而卫生差,人口多而素质低,道路逼仄、尘土飞扬、垃圾满地。然而,今天,在创文路上阔步前行的邵阳,足以让每一位初见者怦然心动。
白天,澄澈的资江、邵水波光潋滟,入夜,霓虹闪烁的西湖桥、青龙桥流光溢彩。宽阔的沥青路上一尘不染,米白色的太阳能路灯排列成行;川流不息的车辆,或在人行道前减速停下,礼让行人,或在交通灯前耐心等待。无论是商场的收银台前,还是停驻在站牌的公交车前,市民间隔一米的队列总是安静有序,高悬的创文标语,早已把创文意识深植人心……这一幅幅画面,既是人们生活的掠影,又演绎着古城的底蕴与文明。这大概就是令人欲罢不能的城市创文之“味”吧。
拿手好菜
景区创文之爽畅
2010年新宁崀山申遗成功,邵阳便手握着一张《世界遗产名录》的“金色名片”;黄桑自然保护区、南山牧场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魏源故居、蔡锷故里的相继落成,使邵阳人的风骨脊梁声震八方;隆回花瑶文化、滩头年画、宝庆根雕,让邵阳的“非遗”大放异彩;水府庙、玉清宫,于清水中出芙蓉,在岁月染风霜,彰显着邵阳这座文明城市的别样风情。络绎不绝的游人,徜徉美景中,品味着邵阳景区创文的爽畅滋味。
静谧与喧腾、繁华与文明、鲜香而爽畅,深得创文“三味”的邵阳,在市委、市政府的运筹帷幄下,还将继续烹制滋味绵长的创文大餐。
邵阳市第六中学 吴一心
辅导老师 龙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