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正围着操场一圈圈走着,耳畔传来熟悉的旋律。童年时,这首歌曾一遍遍从收音机里往外流淌着。听着听着,数不清的记忆,从岁月这株大树上,纷纷扬扬落下来。
儿时最爱夏日的夜晚。月亮安静地凝望着门前的院坝,露出洁白的微笑。星星打着呵欠,不断眨着眼睛,吃力地撑着沉重的眼皮,不往下落。我们一脸兴奋地搬起小板凳,围坐着父亲身边,沐着凉爽的夜风,听父亲将一段段往事,从记忆里往外掏。
父亲的话题,从他缺吃少穿的童年开始。我的爷爷奶奶是地道的农民,父亲有七个兄弟姐妹。人多粮少,为了节省粮食,晚餐就被奶奶狠心地砍掉了,每人早晚只能喝一小碗照得出人影的稀粥,还要做一天的农活。到了晚上,昏黄的煤油灯下,孩子们肚子咕咕叫着。奶奶很心酸,直抹眼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早早把大家赶去睡觉。父亲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萌发了去当兵的念头。
父亲身材修长挺拔,繁重的农活,又给了他一个结实强健的身体。好不容易年龄达标,父亲第一时间报名参军,却等来一个落选的消息。父亲像一只漏气的皮球,呆呆地望着远方,一言不发。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父亲又发现了一条新的出路——读书。他眼里暗下去的光,又重新熊熊燃起来。他辗转借来别人用过的书本,在家人熟睡后,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认真背着。他朝未来拼搏的画面,在某个深夜,被醒来的爷爷撞见了。迎接他的,不是表扬,而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不要看闲书,浪费油钱。”
这记耳光,打掉了父亲唯一的希望,让他失落很久。一次,从大人的聊天中,父亲得知一个村里人在外打工,他们口中神秘的远方,吸引着年少的父亲和他的伙伴。
一个黄昏,几个少年,带着积攒的有限的零花钱,偷偷从家里溜了出去。他们一路走,一路问,朝着梦想中的远方奔去。饿了,买一个馒头,一人啃两口,渴了,在路边的井里捧水喝,天黑就找一块干净的地方和衣躺下,没有钱坐火车,就趴在火车顶上。
一路风餐露宿,让这些十多岁的少年,开始想念那个贫穷但温馨的家。爬火车、蹭货车,他们历经艰辛,才回到家乡。
到家的那一刻,父亲的眼泪像泉水汩汩往外冒着,喉咙堵住了,说不出一句话。奶奶望着眼前这个衣服脏乱破旧,黑得像煤炭的人,以为是落难到家讨饭的人。愣了一会儿,才发现是父亲。奶奶痛哭着,把他搂进怀里。
父亲一番闯荡,没有折腾出个好的结果,只得无奈接受命运的不公,跟着爷爷开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转机却在不经意间来临,村小学需要代课老师,初中毕业的父亲成了不二人选。
后来,父亲通过了转正考试,进修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父亲在命运面前毫不低头的模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这个夏日的傍晚,埋藏在心底的往事,被这首熟悉的歌曲牵了出来。在歌声里,我回到童年那个院坝,父亲坐在门前的树下,摇着蒲扇,一个个故事,从他的口中往外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