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6日

棉裤“传家宝” 铭记鱼水情

记 者 胡 梅 谢 冰 通讯员 刘香东 阳望春

2014年,周旺华从木质老房子搬入新修的砖房居住。

红军战士送给周家的棉裤。

◀周旺华小心翼翼地打开包着棉裤的红布。

阳春三月,迎着小雨,从城步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驱车行驶约70公里,记者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长坪村,红军一条棉裤的故事在此流传至今。

作为城步的高山地区,在这里,几乎每年都能看到雪花飞舞的美景,也能切身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穿着厚衣服,感觉手脚还是有点冰凉,这里的冬天得有多冷啊。”同行一名身着厚棉服的女同志感慨道。

得知记者来意,棉裤的保管者周旺华赶紧把大家迎进了里屋的地灶旁烤火。随着他的讲述,一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跨越时空,缓缓展开……

那是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加之已到冬季,缺衣少食现象更为突出。湘江战役后,红九军团翻越老山界,到达了城步境内的南山一带。当时,周旺华的爷爷周世忠带着一家人就居住在南山的蓝田村。上世纪50年代,周家迁至长安营镇。

某个寒冷的清晨,几名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来到周世忠的家里,请求周世忠给他们煮点食物吃。尽管周家非常穷,但看到红军饥寒交迫的样子,淳朴善良的周世忠立即生火煮了一锅苞谷和红薯。

在周世忠准备食物的同时,红军战士并没有闲着,而是主动帮着做家务事,劈柴啊,掰苞谷粒等等。有着15年党龄的周旺华回忆说:“早饭做好后,红军战士还把我爷爷一家人拉到桌边一起吃。吃完东西后,红军带队的要付钱给我爷爷,我爷爷不肯收。带队的说红军是有纪律的,人民的东西不敢拿半分,吃饭付钱是我们的纪律。”

正当双方“争执”不下时,远处一阵紧急集合号声传来。带队的红军战士见周世忠态度坚决,便从背包里拿出一条厚棉裤压在他手上,随即匆匆出门,赶往集合地。捧着手中厚厚的棉裤,望着红军战士单薄的身影渐渐远去,周世忠感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在山高水冷、天寒地冻的南山,红军战士留下的这条棉裤,成了当时周世忠家中最好的御寒衣物。但他舍不得穿,生怕上山砍柴时把裤子挂破了,也担心被当地反动民团没收。因此,每年只有下大雪时才会在家里穿上一两天,天气稍微好转就会把它脱下来。几年之后,周世忠家境稍好才添置了一条新棉裤,这条红军棉裤便再也没穿过,被当作“传家宝”珍藏下来直至今日。

在记者的要求下,周旺华从家中的柜子里,双手捧出一个鲜艳的红绸包裹,轻轻放到桌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红绸布层层揭开。映入眼帘的这条裤子,由于时光久远,米黄色的颜色已经泛白。

“这是我们家的‘宝贝’,我爷爷传给我爸爸,我爸爸传给我。我爷爷说了,这条裤子不要洗,洗了就把红军和我们老百姓的感情洗掉了。”几十年来,周旺华按照爷爷和父亲的意愿,将裤子珍藏在家中,一直没洗,出太阳时就拿出来晒晒。革命胜利后,才慢慢将这条棉裤展示出来。一条棉裤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开来。

87年历史巨变,这条棉裤一直陪着周家,走过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周家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时候很穷,只有红薯、玉米、小菜吃,基本吃不饱穿不暖。”已过花甲之年的周旺华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一脸严肃:“那时的床哪有现在这种床垫,兄弟姐妹几个大冬天的就挤在一张竹藤席子上,被子就在大家的‘争夺’中被拉过来拉过去。”

沉默了几秒钟,周旺华接着说道:“现在好了,想吃柴火饭就烧柴煮,不想烧火了就插电用电饭煲煮,自来水也入户了,而且想吃肉就吃肉,再也不愁没有白米饭吃了。”2014年,周旺华从老木屋搬进了新修的砖房里居住。

针对周旺华提出的棉裤保管问题,长安营镇政协联工委主任欧阳铭表示:“下一步,镇党委政府会采取妥善的方式将棉裤好好地保存下来,让这个传家宝的精神代代相传,激励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

--> 2021-03-26 记 者 胡 梅 谢 冰 通讯员 刘香东 阳望春 2 2 邵阳晚报 content_7378.html 1 棉裤“传家宝” 铭记鱼水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