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新邵县坪上镇金龙山,空气清新,山峦如黛,草木欣荣。位于山间的小河村,各家各户洋溢着喜庆与祥和。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朱熹的一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月底,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驻小河村帮扶工作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工作队长谢历冰被选为获奖集体代表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汗水浇灌收获,喜讯振奋人心,荣誉的背后,凝聚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辛勤汗水,见证着小河村在脱贫攻坚中的华丽蜕变。
“山猴子”忆苦思甜
小河村位于新邵县坪上镇金龙山下,山高坡陡,距坪上镇政府大约12公里,海拔落差超过400米,一条出山通道,如同挂在悬崖上,路窄弯急,十分险峻。以前,村民出山只能步行,到镇上往返需要花费2小时左右。
“我们山上的人,吃不饱穿不暖,又瘦又穷,被山下的人戏称为‘山猴子’。”回想贫穷往昔,小河村老支书刘泽荣面露难堪地说。“家长教训女儿有一句口头禅,‘不听话就把你嫁到小河去’。”
“小河很美,但很穷。”1995年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刘应明介绍,“那时候除了种些药材,就是出去打工,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刘应明说。“做梦都没想到,我们现在生活这么好,不仅腰包鼓了,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楼房,有了稳定的收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产业引领奔富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8年3月,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小河村。
他们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田间山头,对海拔、土壤、气象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与村“两委”商议确定了“一茶一菌一果一树一旅”的扶贫产业发展蓝图。
在海拔1273米的金龙山北麓,有大片原生态野生茶树。工作队经多方研究论证,决定下好先手棋,创立便于运输、储存、管理的“干货产业”小河野茶。天道酬勤,其注册的“老山凼”品牌商标,获选国家民委“外事礼品”及京东“新国货精选暨工厂型商家产品”,受邀参展世界中医药服务贸易大会、中国中部农博会等,入选首批全国扶贫产品目录,在“扶贫832”等同步销售。
同时,着手成立村集体控股合作社,建立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经营模式,聘请村民参与车间加工生产作业,充分保障村集体资产和村民联合受益。推进60千瓦容量的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纯收入。工作队还在农光互补大棚内建成了集茶叶、木耳等加工、晾晒、储存、展示为一体的“农光互补扶贫车间”,为产业发展建立新载体。
尔后,工作队又因地制宜,引进木耳菌棒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小河高山黑木耳”品牌,并成功通过国家专业机构检测认证。随后,相继引进黄桃,栽种脆酥枣,帮助发展土蜂蜜、土腊肉等,并与龙头企业达成产业合作关系,以切实解决产业扶贫同质化等问题,加快脱贫致富脚步。
多点发力结硕果。现在,小河村的农光互补扶贫车间一年四季都忙,这让小河村的村民全年有事做、多处有钱赚。
乡村振兴开新局
在小河村,村民周秀在自己家里开了农家乐,仅去年一年就收入8万余元。村民刘颂华通过抖音等平台直播销售自家的蜂蜜,养蜂数量从最初的25箱增加至85箱,他也成为了村里的“网红”,村里蜂蜜等土特产销量一路上涨,销路越来越广。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全部脱贫,小河村集体所有的合作社累计分红近2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连续两年全村医保由合作社出资负担。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石,人才是根本。现在,小河村的产业已由驻村帮扶工作队“带着做”转变为村“两委”主导发展,并实行村干部产业一对一负责制度,打造出一支“生产、销售、管理”相匹配的人才队伍,确保在工作队撤回后,脱贫成效能持续稳固,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长久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