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宁钟灵毓秀的山水间长大的阳先顺,多年来心无旁骛投身于山水画创作。一支独到的画笔展现了瑰丽的“桃花源”梦想和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展现了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坚实足迹。有评论家指出,湘籍画家阳先顺以其包古孕今、浪漫谲异的绘画风格和强化构成与色彩、别有灵奇的现代意味独标一格,闯出了一条当代山水画体格转型的新路,给画坛以巨大的惊喜。
心无旁骛
农家子弟成长为著名画家
1963年,阳先顺出生于新宁县高桥镇。自小喜欢画画,但没有老师教,都是自己琢磨。上中学时正值文革末期,因家庭成分不好,读的是农业中学,三天学文化,三天下地劳动,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
有一天来了一位亲戚,说县文化馆办有美术讲习所,建议他去系统学习。那时还有两位在学校任教的美术老师带班,他跟着学了两年,后来考上了衡阳师专。阳先顺记忆犹新,“考学之前没有出过新宁,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
阳先顺喜欢山水,曾经跟着老师们多次到崀山等地写生,临摹山水画的基础技法。到了学校后,为了拓宽艺术路子,他选的是油画专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武冈师范任教,为了参展方便,改画国画。到杭州进修山水画以后,他确定以山水画作为终生追求。
1995年,阳先顺调回母校任教。不久,湖南工笔画赴京展在北京举行。他选送了两幅作品,工笔画是当时相对偏门的画种,阳先顺经过一段时间琢磨后有了自己的体会。1997年,其独具特色的山水工笔画一送展即受欢迎。作品《远古山水》入选“中国艺术大展·中国画展”;《陶潜诗意图》入选“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展”获优秀奖。1998年,作品《净土》入选“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桃花源记》入选“当代扇面书画艺术大展”;《桃花源卷三》入选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
1999年,作品《桃花源卷八》入选五年一届的“第九届全国美展”,成为他艺术生涯标志性的事件。接下来几年,《桃花源卷五》入选“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览”获铜奖;《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意图》入选“中国画三百家”;《桃花源》特邀参加“北京市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书画、摄影展”;《徽州桃花源》获“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皖南》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徽州》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接连不断的获奖成就了知名画家的地位。
阳先顺不断探索创新,继续向艺术之巅攀登。2004年,作品《梦里家山》获“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展”银奖;《锦绣山庄》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5年,作品《梦近徽乡》获“200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2006年,他获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并被省政府记一等功;2009年,作品《锦绣徽乡》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2012年,他荣获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2014年,作品《徽乡新绿》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
情有独钟
桃源梦想落地为人生境界
阳先顺性情单纯,淡泊名利,不论是当初考学校,还是获奖,于他而言只是热爱画画的副产品。其生活方式也很简单,不喜应酬,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躲进画室,弄笔梦里江山和家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阳先顺给自己取微信名“隐庐”,志趣可窥一斑。
在所有的画种中,山水画被认为最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之所以喜欢山水画,阳先顺认为这和他不好名利的性情有关系。受家乡美丽的山水所滋养,他不仅对山水画情有独钟,更有瑰丽的桃源梦想,要通过笔墨来展现,来悦己怡人。
他的山水画不论取何名字,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桃花源”。“画作和心性是相契合的,我画的是我心中的山水。”在艺术的展现力方面,他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探索,有着个性鲜明的符号特点。这种个人风格对画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个人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有着慢慢积累的过程。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形成个人风格。”
有评论家说他是以造型取胜的画家。“他山水画中的构成要素:树、芭蕉、建筑物稚拙、随意,很有装饰味,造型似取材于敦煌壁画或隋唐早期山水画的造型形式。”他在《平淡自然的心灵意象》中自我阐述:“我在创作中尽可能避免对自然表象的直接描摹,迫使自己改变习惯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将普遍的视觉经验与特殊的心灵观照结合起来,不再表现自然的秩序和原貌,而是通过形象的重组形成新的画面秩序,同时注重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在传统中国画中,画中的形像与真实无法完全对应,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又是真实的存在。由于造型的独特性,他的青绿山水画清新雅致,风格强烈,他的水墨山水画则表现为水墨淋漓,个性特征十分鲜明。这种成功来自于对传统的把握和与现代气息的结合,来自于深厚的功底、长期的积累和兼收并蓄、不断突围的探索。
阳先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知道,之所以走到今天,离不开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的滋养,也离不开邵阳人特有的坚毅、执着,支撑着他在艺术路上一直探索前行。人生的色彩基本上交给了艺术创作,他在生活上安于平淡,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家乡有召,他义不容辞。邵阳市资江潮文化公益协会成立后,他欣然应邀加入。协会在深圳举办“资江通海”公益画展,他到现场支持,并捐赠了十幅精品画作。他为邵阳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感到高兴,并特别点赞“五馆”的建成和邵阳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表示只要有需要,愿意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