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同邵阳城里过来的几位朋友去罗溪,又一次陶醉在美景清风里。
夜宿宝瑶,篝火晚会后,大家相邀,一定在清晨六时准时起床,看瑶家东边山寨的第一缕阳光。也许是初闻如潮的蛙鸣声,抑或是罗溪米酒的后劲力,使我久久不能入睡。凌晨时,才朦胧睡去。
醒时,一看天已大亮,灿烂的阳光已普照大地。我匆忙爬起来,走下木楼。在宝瑶广场上,我看到了同伴们一张张兴奋的笑脸,他们在交流着看到瑶山第一缕阳光的欢乐。见我睡眼惺忪,他们为我感到惋惜,说错过了这么美的景色。看着他们镜头里的瑶乡晨光美景,我感到了温暖和欣慰。
早餐后的行程,依原计划不变,去白椒古寨。沐浴着初夏灿烂的阳光,我们的车在蜿蜒的山村公路上缓缓而行。窗外的青山绿水令人赏心悦目,香甜的山风令人心旷神怡。不时从树林里飞出的山鸟,引起了我们阵阵惊叹。
很快地,目的地到了。停下车,我们走进了阳光灿烂的白椒古寨。上寨、黄田、龙船湾这三个遥相呼应的自然村落,构成三足鼎立的白椒古寨。徘徊在古色古香的民居之间,踏着滑溜溜的青石板小路,抚摸满是沧桑的古老木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遥远的古代。
很随意地走进开着门的人家,迎接我们的是瑶家人一张张憨厚淳朴的笑脸。他们努力挣脱瑶语的束缚,吃力地用塑料普通话回答着我们好奇的问询。
在古寨正中间的中学退休老师刘老家,我向朋友介绍刘老的年龄,同伴们极为惊讶,他们根本不相信刘老已从学校退休二十多年,有八十多岁的年纪,说最多六十几岁。好客的刘老,我有过一面之缘。讲起去年与他初中的学生、县作协林涛主席拜访时的情景,他感到很欣慰。
刘老坚决挽留我们,架上铁锅,拨旺柴火,为我们煮着瑶家人最拿得出手也最引以为豪的熬茶。围着温暖的火塘,刘老和我们拉起了家常,介绍着白椒古寨的历史。刘老说他有六个子女,有四个通过考大学参加了工作,端上了国家的饭碗。他说自从1980年白椒村考上第一个大学生,这小小的山村接连考上了近百名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住的这个院落,是清朝一个姓杨的进士当知府退休回家后修建的。青色的古墙,已有了很深的苔痕。住在这里,仿佛能聆听到前人吟读诗书的声音。刘老退休后,笔耕不辍,写了很多作品。寨子木屋里悬挂的对联,都是出自刘老之手,字迹遒劲飘逸,令我们赞叹。
喝过熬茶,从刘老家出来,在阳光里,我们站在高处,又一次端详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寨。这几年扶贫,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原来串联各个院落的土路,已被宽敞的水泥路取代。原来破败的小木屋,已得到了很好的修葺。绕村寨流淌的小溪,也得到了治理。
灿烂阳光下的白椒古寨,是一幅魅力无限的时代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