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来得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大家深谙此理。每次下米煮饭时,尽量做到刚刚好,既保证够吃,也不剩饭。不浪费,这是父母对粮食应有的态度。
我有个堂姑父,他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十一口人盛饭时,要排成一条龙。煮饭的鼎锅,可以装得下一个娃,打米的升子,能容得下牛的脚。
要想有饭吃,就要能干活,就要有牛一样的身体。看着米缸里像山堆起的大米,没几天就隐约见底,看着像笋子拔节生长的孩子,老姑父时而忧心忡忡,时而眉开眼笑。
孩子们的食量很大,粮食是个大问题,哪个父母不忧心。可每次下米煮饭时,姑父都要亲自到场。在下好平日该有的分量后,姑父又要操起升子,往鼎锅里添上半升米。他下米的标准是,每餐必须有剩饭。
有人不解,问他。他说,米下足了,孩子们才会放开吃,作父亲的,就是要让崽女每餐吃上饱饭。
父爱就在新添的那半升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