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点都不在乎“围炉夜话”,常常忽略那其中的凝聚力,觉得可有可无。
最近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多么想回到围炉夜话的场景之中去,也看到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围炉夜话”的情景。他们除了凡夫俗子,还有诗人、高人。我才猛然想起,围炉夜话说的不是单纯的一种境界,而是我们回不到的过去,我们都想找到它。
昨天看到一个成功的年轻人士,他也用“炉趣”两个字,做商标注册了公司,来表述这种围炉夜话的氛围。
他说在外打拼,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到一家人在炉火旁边,相聚在一起的亲情。这么多年以来,他以这种情景再现江湖,独创几家以“炉趣”为主题的品牌店。
我在仰望他成就的同时,也感觉到他对这两个字的想法与立意,他把“围炉夜话”拓展得更美化了,完美得就好像是一枚亲情密码。
从四个字,精简到两个字,我觉得,炉趣更接地气。因为“趣”,就把一家人的团聚,诠释得那么精湛,简直妙不可言,尽在不言中。同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炉,都是火旁边,都是快乐的一家人。
这是火炉,所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只是“炉趣”,比“围炉夜话”更深入人心。同样是一炉火,可是觉得炉趣更加有“趣”。人生在世,和一个有趣味的人和另一个没有趣味的人,谈天说地,感觉是迥然不同的。
我也忽然发现,从前我们是回不去了,但是从前的感觉还可以重新找回来。想一想,童年时光,一家人,一炉火,那一种温情,质朴而纯真。那种“趣”,是别的事物,无可比拟。
现在,想要一家人围在炉火旁边,说说笑笑,吃着家常便饭,聊着家长里短,也很难了。所以,在我们的记忆里,忘不掉的一个场景就是,一家人,一炉火,说着七嘴八舌的话,做着七零八碎的事。此情此景,却把过年或者过节的气氛与情怀,浓浓地揉和起来了!
日子就在这种温暖的情怀中,细水长流。
这或许就是一份亲情的“守”,从年头到年尾,黄昏时分,母亲就会习惯性地守在家门口,打开柴门。明知道她的孩子远在天涯海角,却习惯性地等候奇迹出现:远行的孩子,会回来看一看她。
这,仿佛是时光里的错觉。
父母不仅习惯了守年守岁,守节气也守节日,也习惯从守月到守日。守,是一种等待与盼望,守,也是一种幸福。
靠在温暖的炉火旁,守候;围在火炉旁边,静心等待。父母的爱,幸福如水,缓缓地流进心怀。大家守着一炉火,掏出积压一年的心里话。一家人,无所顾忌,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话都可以毫无保留。而这种场景,似乎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远得看到一起火炉,就觉得那火炉与自己有了好遥远的距离。
那长长的距离,变成了一条河流,星光点点,源头就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