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刊·综艺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温历史 致敬英雄
大型原创话剧《十八洞》来我市演出
农民画里“话”丰收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19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画里“话”丰收

兰恭来
 

画布上,夏归秋至,河畔奇花布锦,瓜果喷香……在我国第二个农民丰收节,秋收的喜悦在山东青州农民马季青的笔下跃然纸上。

《晨曲》《丰收奏鸣曲》《沸腾的金秋》……马季青拿出几幅最近创作完成的农民画说:“丰收节给像我这样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的农民画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72岁的马季青是青州农民画画院的一名画家。农民出身的他,“耕耘”于画卷已有40余年。他的画笔见证了一年年春耕秋收,稻菽飘香,一幅乡村变迁图景在他笔下徐徐展开……

青州农民画画院位于农业大省山东,与“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相隔仅40公里。马季青是画院资历最老的画家之一,2018年一幅名为《取消农业税》的画作让他获得了“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的最高奖项。

与许多农民画不同,《取消农业税》整幅画作色调沉着、冷静,山上的梯田与田间的麦穗用深浅不一的蓝色表现,整体却展现出一派喜庆的丰收景象。

马季青所描绘的是2006年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历史事件。“好的主题能引起共鸣,也能带活一幅画。”马季青说,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更高的生产积极性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过去,盼望秋收包含着人们对解决温饱问题的期待。现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像马季青这样的农民正将这份秋收的情愫寄托于农民画创作之中。

马季青对绘画的兴趣从儿时便已开始。据马季青回忆,他家境贫寒,炕头熏黑的墙壁是他的画板,田间地头是他的画室。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季青在当地生产队负责烤烟炉。一次,他听说当地要组织有绘画特长的人画农民主题的墙头画,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为了每天能有时间画画,他与同事换班,白天画画,晚上看烟炉,挤出时间睡觉,这一干就是半个多月。现在青州市王坟镇、庙子镇等山区农户的墙壁上,仍能看见不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墙画,虽斑驳剥落,但依稀可见当时农民画盛况。

“当时并没有‘农民画’的概念,只觉得喜欢画农村的美景和描绘农民的生活。”马季青说。

如今,青州农民画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农民画从业者3万余人,年创作农民画达30万幅。同时,青州农民画画院正通过“农民画+电商”的模式,将杯垫、手提包等农民画文创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现已有农民画电商100余家。每年农民画给青州带来的收入达5000多万元。

马季青说,画布是他的新田地,自己要画出更表达农民心声的作品,用“情”画好农民画。 (新华社)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