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夫夷江畔秋高气爽。当日7时30分许,一位两鬓斑白的魁梧男子踱进新宁县人民检察院,一会儿,俯身将几片裸露垃圾捡入垃圾桶;一会儿,轻声跟跑进院子的年轻检察官们叮咛着什么。他,就是今年年届六旬的新宁县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刘建国。
前半生:守卫国门
1959年11月,刘建国出生在新宁县金石镇。他的名字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他出生之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父亲为其取名曰:建国。
1976年7月,刘建国高中毕业。同年9月15日,他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做了一名知青。在公社,他和其他知青一道挖红薯、种黄豆、收花生、种柑橘,积极参加各种劳动。1978年1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的刘建国毅然参军入伍。
入伍后,刘建国来到海军某部独立工兵营守卫西沙群岛,期间主要任务是修建海防工事。在西沙,刘建国度过了他一生最艰苦的岁月。
1980年,全国部队恢复高考,刘建国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一年之后考上了海军工程大学。
“到军校报到第一天,教官一握刘建国的手:嗬,不简单,满手的茧。再一翻履历:呀,行,原来从西沙来的。从此,教官对他另眼相看。”刘建国的一名战友介绍。
军校毕业后,刘建国回归部队,担任正排技术员。1984年,久经考验的刘建国终于得到党组织认可,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刘建国历任副连助理员、正连助理员、副营工程队长、正营级助理工程师、副团级助理工程师,参与了1894工程、西沙机场等国防重点工程建设。
后半生:建设家乡
1998年,刘建国结束了他整整20年的军旅生涯,从部队转业进入新宁县人民检察院工作。那时的新宁县人民检察院虽然是三层的楼房,但裂缝密布,堪称危房;办公设备更是简陋,办公桌椅、柜子破破烂烂,案卷都是堆放在枪械库里;唯一的亮点是每个办公室有个火炉,天寒地冻时可以烤火……
2003年,新的新宁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大楼开工建设,当过工程兵的刘建国自告奋勇担任监工。他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认真负责监督施工,特别是在大楼关键部位的施工中,他经常工作到凌晨3时才回家。正是他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新办公大楼快速优质竣工。
他爱岗敬业。刘建国先后在公诉、反贪、控申、纪检监察等重要岗位工作。在反贪局工作期间,他在办理郑某挪用公款一案中,因郑某潜逃,需对郑某进行追逃。尽管在追逃过程中不慎突发交通事故,但他和其他办案人员不顾伤痛,坚持对犯罪嫌疑人紧追不舍,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他为人清廉。在负责修建县检察院技侦大楼的过程中,他做到了哪怕一颗钉子也账目清楚;对待自己的子女他也一身正气。他儿子因为参加上级机关的选拔考试需要请假复习,他主动监督儿子所在单位停发儿子未上班期间的工资。
他关爱下属。检察院的新宿舍建成后,按照级别、职务和工龄,他完全有资格选择一套好一点的房子,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把机会留给一名结婚需要的年轻人。
“不光分房,面对评先评优,他也经常将机会留给年轻干警。”刘建国的一名“老部下”介绍,“身正而正人。作为一名检察官,尤其是主管纪检监察的检察官,平时免不了要红脸出汗,但大家都对他心存敬畏,即使是那些被他公开查处过的干部,也没有不心服口服的。”
现在,刘建国虽然已经退居二线,距离退休也就一两个月时间,但他仍每天精神抖擞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付出。“从35年前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就已把我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了党。”刘建国表示,“我这人最怕给组织丢脸。当知青,当兵,当检察官,我都没有给党丢过脸,惟愿能为党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