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孩子还小,我们去湘西吉首探亲。在街上看到有山民兜售山野特产,品种十分丰富。我们认得板栗、香菇、葡萄、干笋、木耳等,却认不得那土鸡蛋一般大小,果绿或黄,遍身长满绒绒细毛的果子为何物。我观其形如梨,其色如桃,猜想那大概是山中猴子最喜食的吧,长得也像毛猴般扎眼。一问,果然就是猕猴桃,心里几分得意。于是买了些尝尝,略感味酸,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却分明又有一种特别的风味,叫人吃了再也忘不了!
后来,在超市里买过几回,小贵,孩子们却不甚爱吃。因其模样奇异吗?这种满身密布细细绒毛的卵形浆果,长相确实不同苹果、葡萄、西瓜那般逗人喜爱。摸一摸,糙糙的,刺刺的,味道也有点酸,难怪在新西兰称它为“奇异果”。
“奇异”,在新西兰原本是指一种不会飞的鸟类。这种鸟状如卵形,灰褐色羽毛紧贴身躯,双翼退化,不会飞,当地土著毛利人称之为“奇异”。对比奇异果与奇异鸟的外形,两者都是卵形躯体,外覆灰褐色绒毛,真是又丑又怪。显然,这奇异果正因外形像奇异鸟而得名。
猕猴桃实为“中华猕猴桃”,源出中国,又怎么成了新西兰的“奇异果”呢?只因国人自古以来爱好诗文,哪怕吃个东西,也要作一大堆文字审美的联想。如吃荔枝,可以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吃桃则是“报之以琼瑶”,吃李子“报之以琼玖”,连吃个橘子也可想到周邦彦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呢。然而,猕猴桃在古代诗人的想象中,却是与山林丛莽相连,只适合村夫野老啖之,似与上流社会无缘。岑参有诗言,“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殊不知,有猕猴桃架在庭院之中,在月夜下听风吹叶动,看流萤飞舞,几多野趣啊!
我的家乡新邵县潭府乡也有一片猕猴桃园,名叫玉辉猕猴桃园。是村里的几个党员,不忘初心,自己富了,回乡带领村民组建的一个农果合作社。现已发展猕猴桃基地3000余亩,产品远销上海、长沙等大中城市,并建立了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这小小黄金果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户就业,还为农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并带动帮扶6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猕猴桃,咱中国的“奇异”之果,农民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