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11时许,在双清区东大路新兴路口处的一栋二层楼房内,一位老人正仔细地翻阅着《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时不时用笔划出重点。
这位老人叫朱均,今年70岁,是双清区兴隆坳街道汽制社区的一名老党员。退休多年来,她依然一心向党,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认真学习党的有关精神。她说,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幸福生活,这辈子就要紧跟党走。
上山下乡
1949年,朱均出生于邵阳市区,是家中老三。
因为父母都没有工作,朱均家条件很不好。为了维持生计,她的父亲每天去帮别人杀猪,还在一家医药公司做拖车零工,母亲则当起了保姆。
微薄的收入让朱均一大家子入不敷出。为此,父母在做饭时严格控制饭量,平均每人每餐用米仅100克。“小时候,我们从来就没有吃饱过。”
让朱均深感欣慰的是,家里虽然穷,但四姐妹都顺利读了书,她从心底里感激国家。
1965年,朱均的读书梦戛然而止。家里无力同时抚养4个子女,父母决定让她“上山下乡”。当年,朱均来到洞口县茶铺农场,成为农场里年纪最小的一名知青。后来,她又在洞口县山门镇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样劳动,一同挣工分。
奉献青春
1971年,朱均迎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她被举荐到湖南中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工作,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朱均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无论是在机要室当打字员,还是在挂号室当收费员,她都积极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1975年,朱均结婚。因为丈夫在邵阳工作,朱均选择回到邵阳工作,并于1977年进入湖南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汽制”),被分配到铸造车间,车间安排她开行车。
行车即天车,装在厂房上方,是可以移动的起重机械。朱均所在车间的行车是一个高、宽约10米的钢铁大家伙,要操控它,就得坐在10米高的驾驶室内。
朱均暗下决心:别人能做好,我也可以。于是,她向车间的技术工人求教驾驶技术,苦练本领。
在铸造车间,时常需要用行车吊铁水铸模。驾驶行车,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出现摆动,导致通红的铁水淌出来,从而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朱均利用各种机会,加班加点进行练习。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她成功掌握了行车稳定驾驶技术。
铸造车间,是汽制最脏的两个车间之一。特别是在倒铁水铸模时,大量灰尘会冲上驾驶室,让她的全身沾满灰尘。但是,朱均从未想过要离开:国家已经给了自己一份工作,不能挑三拣四了,要安安心心工作。
由于工作兢兢业业,思想积极向上,1987年,朱均通过党组织的审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被车间任命为仓管员。
担任仓管员后,不少采购商多次私下里要朱均瞒报数量,多发货给他们,然后他们给予丰厚的回扣。朱均严词拒绝,并警告所有采购商规规矩矩采购,不要耍小聪明,否则将取消与他们的合作。看到朱均不为利益所动,所有采购商都只得按照正规程序采购产品。
在汽制工作的20多年间,朱均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
安享晚年
1999年,50岁的朱均退休。儿女长大成人,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朱均开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朱均与曾经在茶铺农场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加强联系,时不时举行聚会,一起回忆过去的岁月,畅谈晚年的幸福生活。
朱均特别喜欢外出游玩。她对首都北京情有独钟,先后去过四五次,每次都会去天安门走走,看升国旗。她说,每当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来,自己的心就会澎湃起来,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党员,朱均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从不会无故落下一次党组织学习。发放的各类党员读本,她都会认真阅读,用心做好记录。在学习交流中,她曾表示,回顾自己的70年,早年经历过一些艰苦日子,但是后来生活得很美好很幸福,这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祖国的日益强盛,作为党员自己要紧跟党走,不负使命和担当。
如今,在汽制社区,时不时能看到朱均佩戴党徽、身着红马甲参加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