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神滩晚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黄桥我的桥
失眠
宇宙之车(外二首)
在雨季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9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黄桥我的桥

彭利文
 

世人心中皆有座桥。有如张继之枫桥,柳永之灞陵桥,徐志摩之康桥。这些年到过很多的大城名镇,见识了不少巧夺天工的现代桥梁,感叹之后并无深刻印象,心中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乡黄桥铺那座老旧石拱桥。

这座桥位于黄桥镇郊。从镇小学西行二里许,有小溪名杨柳江,溪宽约五六米,昔传江上原建木桥,清光绪年间改建为单拱石桥,因桥下之水常年浑浊泛黄,时人乃名之曰“黄桥”。桥因水得名,而小镇又因桥得名,谓之“黄桥铺”。

初晤黄桥,那是一个初夏,夕阳西下时分。我刚从山村小学转来黄桥镇小,小伙伴邀我到杨柳江游泳。沿着镇郊西行的沙石路,走过一片橘林和点缀其间的农舍,顺着弯曲的陡坡往下望去,一座单拱石桥静静地横卧溪流之上,连接着此岸的农舍和彼岸的稻田。那一刻,荡漾的溪水映着夕阳反照脸上,视线变得多彩而又模糊,笨拙简朴的石拱小桥,如画一般镌刻在少年的记忆里。

桥的两侧并无护栏,有低矮的长块青石聊作隔挡,因岁月和车轮的冲击,变得扭扭曲曲青苔斑驳。青石板的桥面被前人的屐履磨润得光滑如砥,少年摔脱凉鞋,赤脚在上面来回摩挲,想寻找古人的足痕,想嗅出历史的气息。有暮归的老牛逶迤而来,厚重的牛蹄敲在石桥的青石板上,有如空谷跫音。“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那一瞬间,少年仿佛听见了江南水乡的历史回响。父辈们说,黄桥铺出了一个开国将军袁也烈,南昌起义时已是营长。当年袁将军是否在此纵马过桥,走向叱咤风云的革命道路?又有多少好男儿走过古桥,走出黄桥铺,在外面的世界建功立业!

古桥下游百米处有石砌的挡水坝,石坝聚水成湖,正适合孩子们游泳和戏水,因而成了小伙伴学业之余的乐园。这里,留下了一群赤条条追逐戏水的身影,留下了一段最是无忧的少年时光,留下了一个懵懂少年的怀古思远。

我们在黄桥下学会游泳,但杨柳江真的太小太小,很快就不能满足我们“到中流击水”的渴望。升入高中后,黄桥和桥下的杨柳江就慢慢从生活中淡出,变成了回忆。后来,小伙伴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南下创业,有的穿上军装戍边卫国,相继走出了黄桥铺。

那一年,有好几位小伙伴一起接到了入伍通知书。有一位袁姓同学阿标,父母亲都是语文老师,古文造诣深厚,让人钦佩。听镇上老人说,阿标父母祖上是黄桥铺袁家垅有名的耕读世家。他们认为读书做学问才是正途,不许儿子当兵,甚至要不惜断绝父子关系,但这都不能阻挡阿标投笔从戎戍边建功的梦想。

我们部队驻扎塞外,拱卫京都。记得那年夏天,一场暴乱刚刚平息。我去看望执行任务归队的战友阿标,他正在整理一套质地考究的便装。当年的兵营,便装的背后多有故事。细问方才知晓,阿标的叔祖父竟然就是袁也烈将军。其时将军已病逝多年,因为特别的机缘,阿标拜会了从未谋面的叔祖母。时任要职的叔祖母待他非常热情,特别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家人专门给他置办了这套便装,还邀请他退伍后到京城工作。阿标回到部队后思虑再三,写信婉拒了叔祖母的邀请,说要回乡创业。我曾力阻却无济于事。多年后,阿标在小镇有了自己的实业,成了名满一方的袁总。

近读黄桥籍作家周后运先生新作《开国将军袁也烈》,感觉格外亲近。黄桥作家写黄桥英雄,愈见真性情真品格。深夜掩卷沉思,将军身处战乱频仍的大革命时代,不惜牺牲身家生命,毅然决然走出黄桥铺,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而将军的后人在人人“拒绝逃离北上广深”的当下,舍弃在京城工作的机会和得天独厚的平台,回到落后偏远的黄桥铺,走出去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走回来需要的却是舍得的勇气。这种胸怀和勇气,也许正是黄桥铺人的性格特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小镇,每一座古桥,都有自己固有的气质。无论环境怎样改变,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气质总是变不了的。

黄桥古桥虽然早已淡出了我的生活,但是在记忆中还是那么富有灵性。随着年岁的增长,故乡黄桥和黄桥古桥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思念,一种乡愁。心中始终有那么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画,画中一群少年在杨柳江畔戏水,此岸有村庄农舍星罗棋布,彼岸有菜畦稻田一望无际,还有那座黄桥古桥倒映溪水朦胧如月。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