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4
 
2019年,全市经济工作这么干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2019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9年,全市经济工作这么干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 者 谢文远 实习生 陈睿姿
2月13日上午,市委经济工作暨产业发展大会在市委礼堂举行,与会人员认真听报告。 申兴刚 摄
 

本报讯 2月13日上午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暨产业发展大会传来消息:今年我市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市将继续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财政总收入增长6%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0家以上、限额以上流通企业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64%,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5%。确保各项工作进入全省前八位、稳居全省第二方阵首位。

继续狠抓产业发展,特别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重点抓好彩虹特种玻璃、智能家电、智能五金、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实现由“邵阳制造”到“邵阳智造”转变,打造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加快三一重工和恒天九五等工程机械、百威啤酒和湘窖酒业等食品工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50亿到100亿级企业领航、10亿级企业带动、亿元级企业支撑”的先进制造企业集群。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继续处置“僵尸企业”,在已淘汰煤炭、烟花爆竹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淘汰有污染、破坏生态的采矿、采石、采砂、制砖和养殖的落后生产产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补好产品、技术、服务创新短板。

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市本级严格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停、缓、调、撤要求,坚决按照化债计划,3至5年内市城区不上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实现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8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兜底保障对象以外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赢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资江保护修护、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六大战役。

全力打造“一谷三园十基地一区一走廊”

主导彩虹特种玻璃与世界特种玻璃龙头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引进下游加工企业,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全球“特种玻璃谷”,抓住智能制造这个核心,打造智能家电、智能五金、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加工、生物中医药、五金工具、发制品、打火机、服饰箱包鞋帽、体育用品、竹木、果蔬等十大出口基地。打造以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和南山国家公园为品牌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继续打造以邵阳经开区为核、沪昆高速沿线为带、9个县市区湘商产业园为点的“一核一带多点”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

落实两个“五个100”

在推进省“五个100”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我市“五个100”工程,即每个省级园区三年培育制造业企业100家,全市每年入规制造业企业100家以上,全市每年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100家,每两年有一个园区制造业产值过100亿元,每年新增以邵阳为旅游目的地住宿或购票游客100万人。

打造“135”工程升级版

实行集群入驻,每个省级园区打造1个特色园区,培育1至2个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引进10家以上规模企业。

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利用三年时间,建设50个特色产业小镇,将其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新载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典范。

加快“四个打造(打通)”,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打造国家级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通关口岸平台,打造综合保税区,打通邵阳至东盟贸易通道。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力争全市民营经济产业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民间投资规模1500亿元以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0万户以上,培育本土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