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我市邵阳县白仓镇名列其中。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经文化和旅游部命名,具有某一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民间文化艺术,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特定区域,主要指乡镇(街道),也包括部分县(县级市、区)。
在白仓镇,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艺术很多,祁剧、花鼓、阳花小调等民间艺术曾经风靡一时,但最具地方特色的要数白仓高跷。白仓高跷俗称踩高脚,又称耍高跷,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主要流传于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邵阳县白仓古镇及其周边乡镇。有文字记载的史实是《邵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重修)所记:咸丰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踩高跷,扎故事,复衍百戏,至今已两百多年。
白仓高跷以戏剧化的造型在高跷上表演,表演节目丰富,有舞龙、舞狮、耍大刀、土地戏狮、西天取经、阔佬取亲、八仙过海等。高跷的高度从1.5米到3.1米不等,人站在高跷上表演自如,其异乎平常的高度和奇特高超的表演技巧全国罕见。2008年,白仓高跷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为促进白仓高跷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8年,白仓高跷艺术团在团长蒋连印的带领下招兵买马,新招了30多个小孩,最小的6岁多,最大的14岁,都是本地人,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高跷练习。上高跷表演一般要学2-3年,现在上高跷表演年纪最大的已有50多岁。高跷练习很是辛苦,摔跤蹭破皮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正在训练的14岁蒋能升和师傅蒋连印一起从高跷上摔下来,蒋能升擦破了皮,蒋连印则摔成骨折。一年过去了,喜欢且能经得起辛苦训练的人才能坚持下来,30多个新招小孩只留下来十余人。多年来,我市通过高跷技艺培训班、创新高跷表演方式、新增表演节目、开展多形式的展演活动、授徒传艺等方式提升其传承和发展实效。白仓高跷队伍因此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20多人。
白仓高跷不仅深受邵阳人们的喜爱,且多次应邀到广东、广西参加演出。最近十年,白仓高跷共参加各种类型的宣传展示展演活动30多次,商演30多场次,观众人数超过100万人次。高跷团队的成员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服务,赢得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