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记者节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到现场去,跑出有“味道”的新闻
赢得采访对象尊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18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把握”:
赢得采访对象尊重

记者 袁光宇
迟志邦在邵阳讲学。
迟志邦的字。
 

大学毕业后,我曾分配到山东和江苏交界之处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过四年。那时,我特别向往山东,曾经和朋友骑着自行车到山东省济宁市的鱼台县去品尝当时享誉全国的孔府宴酒和孔府家酒,也曾乘坐班车去山东枣庄市的台儿庄感受抗日战争的惨烈和豪迈。俗话说:“烟台的苹果,砀山的梨。”作为一名吃货,我曾和朋友合乘一辆摩托车专程跑到安徽砀山吃梨,却一直没去山东烟台。

烟台和邵阳相距1800公里,没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我竟和烟台有了一丝渊源。

今年9月29日,在邵阳籍客居烟台的书画家谢治平的牵线搭桥下,烟台市书法家迟志邦和书画家王志贤双双来邵举办国庆画展。市文联主席张千山深知迟志邦在全国书法界的分量,坚持邀请他主讲邵阳市文艺家沙龙第十场,而我受命前往采访。

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迟志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一名全国著名书法家,更在于他是一位全国著名书法理论家。当日开讲之时,迟志邦用了足足1个小时的时间,结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和现代数理知识,引导邵阳朋友探索中国书法传承千年不衰的奥妙。

实事求是地说,幼时我爱好书法,毛笔曾临过颜真卿的帖,硬笔曾摹过庞中华的字,但终因天生不是与书法结缘的命,始终入不了书法的神圣殿堂,再加上步入社会后主要从事的是秘书和记者工作,原本还看得过去的字最后被职业习惯冲刷得一塌糊涂。因此,抱着儿时的遗憾,我几乎一字不漏地听完了迟志邦的讲座,并以《迟志邦:探索中国书法的美学之谜》为题,将新闻稿交付了《邵阳日报》,其中概括迟志邦书法思想的“他认为,中国书法之所以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普遍喜爱,是因为中国书法将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表现到了极致,意即中国书法在追求线条的‘适度美’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峰”78个字,是我专心听讲整整一个小时的结晶。

转眼20天过去。10月19日,我正在参加一场重要采访,负责邵阳市文艺家沙龙联络工作的黄宇突然给我打电话:“迟志邦先生看了你对他的新闻报道后,激动不已,称你用寥寥78个字,准确概括了他穷其一生的研究成果。他将你视为此生难得的知己,一定要你的电话和住址,并表示一定要送你一幅字!”

从事新闻工作22年,怎么评价我的采访对象都有,其中很多人不乏溢美之词,但将我看成知己的,这还是第一位。当时,我就有些小感动,并认定这位千里之外的山东大叔,可能还真是我此生的知己。要不,他怎么会想到其实我十分渴望他的一幅字呢?要知道,作为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其作品的收藏价值是相当高的。

往后,我和迟志邦果真成了知己:他有书法佳作,常用微信发给我欣赏;我有好的新闻创意和新闻作品,也常请他批评指正。虽然我们仅有一面之交,但心性却穿越千山万水长相厮守。

记得初入新闻门槛之时,我写的人物通讯不但自己不好意思看第二遍,采访对象也常常摇头苦笑,甚至招来过责难和官司。为什么?写偏了,不像本人,其实本质上也就是失实了。通过被迟志邦视为千里知己这件事,我觉得,从形与神、从内与外、从表与里等多个方面“精准把握”采访对象,是记者必备的素养,是对采访对象最好的尊重,也是赢得采访对象尊重的唯一途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愿我们的记者朋友多一些正能量的知己。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