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四十年光阴慢镜头
油茶的变迁
小车轮 大变化
投稿的变迁
“午睡”透出的变化
小图片·大变化
一双布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茶的变迁

杨明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父母在城里上班忙,把我寄养在乡下奶奶家。在奶奶家生活的那几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喝油茶。

由于奶奶家地处山高水冷的大苗山,山里的水稻产量极低,如果风调雨顺,山里的野兽不来“光顾”,亩产也只有250公斤左右,交足农业税和爱国粮,生产队(组)人均口粮约200公斤。为了节省粮食,奶奶家每天只吃两餐米饭,而且只能吃个半饱,必须辅以红薯、芋头、苞谷等杂粮,早餐与中餐主要是喝油茶。奶奶每次打油茶时只放几滴油,或用一丁点肥肉在烧红的铁锅里划三道圈就算是放了油。奶奶在划油圈时,锅中的火苗也随之燃起三个火圈,火苗熄后,锅里的“油”荡然无存。缺油的油茶汤又黑又浓,油茶汤中仅浮着几粒玉米籽、几片红薯干,喝进口中又苦又涩,与喝中药无异。

每到喝油茶时,我就当“逃兵”,跑到隔壁萧家奶奶家看他们家喝油茶。萧家奶奶给我端来油茶,我喝进口中,觉得与奶奶打的油茶没有区别;我试喝了几家的油茶,口感都差不多。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乡下的祖辈们总是喜欢喝又苦又涩的油茶呢?到了该读书的年龄,爸爸接我进城上学,我好比出了苦海见青天,并发誓再也不喝奶奶家这种又苦又涩的“中药”了。

十年寒窗苦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被长沙一所大学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我回到乡下老家,一来向奶奶报喜,二来向奶奶告别。奶奶听说我要去省城上大学,格外高兴,眼睛笑成一条缝,夸我有出息,并急忙进厨房打油茶招待我。我听说是打油茶,紧张地拉住奶奶的手,劝她千万不要客气,随便吃点什么都行,千万不要…… 奶奶见我这个狼狈模样,哈哈大笑起来:“真是个大傻宝,你还记住十多年前的老皇历?如今我们是倒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放心,奶奶打的油茶包你满意!”

一会儿,油茶端上来了。仔细一看,油茶碗中有我最喜欢吃的黄豆、花生米、糍粑、阴米,“内容”很丰富,茶汤不是过去那种既苦又涩的“中药”味,而是集香、甜、咸、辣于一体的鲜汤。奶奶告诉我,自从党的改革开放春风吹到苗乡,苗家人勤奋,很多人家都建有高标准的小茶园,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都选用良种,产量较十年前翻了两番,留足食用部分后,大部分进入市场。奶奶还说,有几户年轻人在县城办起油茶店招揽游客, 旺季每天营业额上千元。你要是不相信,可到各家油茶店去看看,不管你走进哪家油茶店,保证有香喷喷的油茶招待你。

听了奶奶的介绍,喝着奶奶亲手打的油茶,我感到格外欣慰,违背了当年立下的再也不喝“中药”的誓言,并打破了当地每次只喝四杯油茶的“茶规”,一连喝了六大碗才罢休。从奶奶家的油茶的变迁中,我看到了苗乡改革开放的进程。油茶习俗传承千年不变, 油茶碗中的“内容”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大学毕业那年,奶奶因病去了天国,我再也喝不到奶奶做的油茶了。当我再端起油茶碗时,就想起了饱经风霜、慈祥和蔼的奶奶。所以,我在每次喝第一碗油茶时,就依照苗乡的传统古俗,悄悄地将油茶往地上洒一点点,向奶奶敬献油茶,以慰奶奶在天之灵。

奶奶,您在天国还好吗?那里有油茶喝吗?如今,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油茶口感越来越好啦。前几年,苗乡油茶习俗还被批准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又被列入旅游开发项目,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双重保护。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