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刊·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医生:当心患上“巨人症”
艾滋病疫苗为何“难产”?
40名智障儿童暖心启智
我市实施“四免一关怀”关爱艾滋病患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艾滋病疫苗为何“难产”?

新华社记者 郎秋红 孟含琪
 

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尽管药物控制法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患者死亡率,但我国每年新发现感染者仍在10万人以上,世界新发现感染者达180万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对艾滋病疫苗翘首以盼。

然而,艾滋病疫苗研发30年来,科学家屡战屡败,仅临床试验已经失败了200多次。艾滋病疫苗为何难产?人类何时才能攻克这一难题?

“最聪明”的病毒

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孔维介绍,科学界对疫苗的研究经历了抗体、细胞免疫和基于前两者基础上的“联合疫苗”三个阶段。其间有数次似乎看见了成功的曙光。

2000年,美国医药巨头默克公司研发的一种艾滋病疫苗曾被业界寄予厚望,并在全球开展多达数千人的试验,但2007年中期试验结果发现,疫苗非但没有降低感染率,甚至增加了感染风险。

2009年,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联合宣布,双方研发出一种“联合疫苗”获得了31%的保护效果。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首次获得有保护效果的疫苗。为了进一步验证其效果,类似的疫苗正在南非进行重复性试验,还需要三四年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从1987年美国启动历史上首个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在之后的30年时间里,全世界开发的疫苗达40多个,进入临床试验多达200多次,但屡屡折戟沉沙,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疫苗研制从十几年前的喧嚣期进入相对沉寂期。

为什么艾滋病疫苗研制如此艰难?孔维说,主要是艾滋病病毒“太聪明”。一是变化太快。流行的艾滋病病毒各式各样,进入人体后还在不断变化。即便研制出针对某种艾滋病病毒的疫苗,原有的病毒都已“改头换面”。二是它能整合到人体细胞,和人共存。除非杀死细胞,否则无法去除。三是艾滋病病毒只感染人类,不感染其他物种,因此,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缺乏好的动物模型。

不言放弃

虽然全球艾滋病疫苗进展并不顺利,但是科学家认为,完全不必谈艾色变。

孔维说,我国防治艾滋病工作效果显著,已基本阻断了经输血传播、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等渠道。新报告病例中,九成以上是经性传播,特别是同性恋群体的感染率有所升高。“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艾滋病。”他说。

此外,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即“鸡尾酒疗法”疗法)为代表的药物控制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鸡尾酒疗法是指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这种疗法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该方法已挽救了大量艾滋病患者的生命。

不过,接种疫苗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人类期待像阻断天花一样,通过疫苗消灭艾滋病。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