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曾闻名全国,如今这个城市又拥有了一个新的速度:2016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7666件,平均一天就有48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与此同时,深圳PCT国际专利的累计授权量跃居全球城市第二。
深圳的创新,活力四射、灵感迸发。在这里,人才群落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这里,人才的创造力与城市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创新电磁场”让全球人才蜂拥而至。“新深圳速度”有哪些秘诀?
秘诀一
让全球高端人才为我所用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80后”海归教授贺建奎,2012年回国后带领科研团队历时3年艰苦攻关,研发出准确率全球居先、且唯一用于临床应用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目前,他创办的瀚海基因拥有发明专利60多项。
“放眼全球,很少有城市这么大力度支持创新。”贺建奎说,他到深圳后拿到1000万元的启动经费,依托这笔资金和当地发达的风险投资,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贺建奎是深圳大手笔、大投入延揽全球高端人才的缩影。从2010年开始,深圳推出“孔雀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对新引进的杰出人才,每人给予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对引进的高端团队和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
深圳市投资推广署是专门从事招商引资的部门,但对这个部门来说,现在的“资”已不单指资金,更重要是指包括人才在内的创新资源。据该署介绍,目前已在全球41个主要发达城市布局了63个招商引资、招研引智网络,并与350余家海内外商协会建立广泛联系,拓展创新资源渠道。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引进留学人员连续3年增幅超过40%,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2016年首次突破1万人,同比增长49.3%,再创历史新高。
秘诀二
让“充分的市场”激发人才创造力
刘若鹏等5位海归,2010年创立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7年来光启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4400件,占世界超材料领域专利总量的86%。“深圳市场化的氛围、创新的体制机制让我们大展拳脚。”刘若鹏说。
与一些地方人才扎堆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不同,深圳绝大多数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集聚在民营企业,全市82.2%的高层次人才、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
“市场化程度高是深圳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秀玉说,市场在深圳的人才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应该做的、能够做的,都交给市场去做。
企业人才评价的标准在企业自己手里。深圳的人才评价体系是社会化、多元化的,华大基因开展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认定了64名基因组学高层次人才;光启试点开展超材料专业高级职称自主评价,评审通过13位高级工程师、5位工程师。
深圳还实施“企业化管理”改革,赋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加灵活的管理权限。郑秀玉说,“我们按‘民办官助’的体制运作,‘民办’即研发机构由非官方的核心团队申请创办、运作,‘官助’即政府给予有资金额度和时间限度的支持,养事不养人。”
秘诀三
让青年人担纲挑大梁
11月1日是深圳首个法定“人才日”,全国首个人才公园在深圳开园。在公园中心广场,一块长9米、高2.3米的镇园石上刻着12个大字——“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在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精彩跨越中,人才是主力,而青年是深圳人才的主力。在这个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6岁的年轻城市中,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41岁。
“深圳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的一个秘诀,就是让青年人担起纲挑起大梁。”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说。
得益于青年人的创新能量,深圳创造出奇迹:2016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9648件,占全国的46.6%,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0.0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当前,深圳产业结构呈现“三个为主”的特点,即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占GDP比重40.5%;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比重达69.5%;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比重达70.7%。
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实施,在人才机制、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更大力度激励。深圳市委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据新华社深圳1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