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21日,历时5天的邵阳市“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湘竹”技能竞赛决赛在市博物馆落幕,来自6个代表队的13名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刘序干的作品《花瑶姑娘》、陆凡林的作品《邵阳人物蔡锷》、杨石生的作品《竹艺情》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此次比赛分为湘竹工艺理论知识考试、现场制作技能两部分,要求选手们依据竞赛主题,在市博物馆以三天时间现场独立完成作品设计与制作。制作技能包括竹雕、竹编两种方式,参赛者任选一种方式。21日上午,5名资深评委对评选出来的7件作品从制作技艺、作品艺术效果、设计创意等方面进行最终评审。宝庆竹刻老艺人胡恒明今年85岁高龄了,担任此次竞赛的评委。评审现场,他对这些作品进行专业点评。
“你们看这个作品,它很好地利用了竹根天然的形状进行雕刻,做成裙摆的样子,十分逼真,就像一名少女在翩翩起舞。”指着作品《花瑶姑娘》,胡老点评道。随后,胡老又拿起一件形似线装古书的竹刻作品《邵阳人物蔡锷》进行展示。“这件作品也是巧妙地运用了材料,你看他把这个卷起的竹子,做成一本古书模样,很有创意。”这件用竹子雕刻的作品不但跟古书十分形似,细节更是生动传神,骑在战马上的蔡锷将军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竹刻的侧面还清晰可见书页的纹理。
竹刻作品《竹艺情》是一件大件并保留了较多竹须的作品,雕刻的两位人物一坐一立,描绘了站立的老者躬着身子指导徒弟雕刻的生活场景。“这样大件的根雕,三天之内能够雕成这个样子,可见创作者是工夫相当了得。”杨石生是该作品的创作者,他说,作品刻画的是师傅带徒弟的画面,画面里的茶桌上有两本书,分别是鲁班经上、下册。过去,许多师傅在自己退休之前,下册是绝对不能给徒弟看的,怕徒弟抢了自己的饭碗。而他雕的老者在尽心尽力指导徒弟雕刻,徒弟专心听从师傅教诲并操刀实作,特别茶桌上那两本书,包括密不示徒的那本鲁班经下册,在教学徒时一同交给徒弟。“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呼吁师傅们在授徒时不要有所保留,徒弟也能在继承师傅高超技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杨石生深情地说。
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选手,将由市人社局、市总工会授予“湘竹邵阳工艺大师”“湘竹邵阳工艺”荣誉称号。大赛评委还对选手作品一一打分,按照成绩排名先后,挑选出前五名选手,代表邵阳参加8月举行的全省“湘字号”——湘竹技能竞赛传统工匠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