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6月上旬,阴晴不定。
6月6日,来到邵阳县黄亭市镇,站在赧水河边,遥望烟雨朦胧的易家村道光山,恍惚中,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穿越时空款款而来: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6月的赧水,早已平了江岸;道光山的子孙们,面对不想让它逝去但它偏要执意逝去的古老家园,爱恨交加,叹声如歌。
有情也好,无情也罢,在风雨中挺立了数百年的古村道光山,因其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绝不会因为人们的留恋,而停下它走向消逝的脚步。
“我认为,至少道光山的建筑、石刻和木雕艺术不应该不留一点痕迹在人间。”易家村今年64岁的居民易战利说。他曾竭力用影像记录道光山古村的实物和变迁,并为保护它长期奔走呼号。
宏妙的建筑布局
道光山是黄亭市镇易家村的一个自然村落。“道光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丘。传说,道光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因为一路颠簸寝食难安。突然有一日来到这里,见此山呈‘睡牛’形,龙颜大悦,于是下旨在此歇息一晚,居然从此寝食俱安。后人为了纪念道光皇帝的驾到,就将此山称为道光山,所在的村子也称为‘道光村’。当地大户人家为攀龙附凤,也纷纷前来道光山修宅、建院。久而久之,道光山就成了一个气势恢弘的院落。”6月6日,易家村村支书易石东说。
据道光村老支书易刚赞介绍,道光山的建筑艺术特点,可以用“宏妙”两字概括,即宏伟而巧妙。“道光山东西共有7条长巷,南北又各自相连,这样一种建筑格局,一是便于抗击外敌,二是便于内部互通来往。据说,民国时期悍匪陈贯中称霸邵阳县的时候和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候,陈贯中和日本鬼子都不敢攻打殷实人家聚居的道光山,使得道光山的古老建筑免遭战火摧残。”易刚赞说。2016年,道光、黄泥、武邵三村合并为易家村后,在原道光村担任了15年村支书的易刚赞不再出任村干部,但他对道光山古村的热爱和关注一如既往。
易刚赞还回忆,小时候,无论下多大、多长时间的雨,他们都可以穿着布鞋把整个院子走遍,而布鞋不会沾上丁点泥水。“还让我从小就感到惊奇的是,道光山从未发生过内涝。1996年发生特大洪水的时候,道光山靠河的房屋被淹没了屋顶,但道光山高处房屋的排水沟里,水流依然定向流淌,可见老祖宗的排水系统设计之巧妙。”易刚赞点赞。
村民们反映,道光山最先有居民120多户,目前仅剩50来户。至今仍然有人居住的房屋基本保存完好,但无人居住的房屋一般已经腐朽破败,有些仅余残垣断壁和石柱、石础。
精美的窗花木雕
洞口金塘杨氏宗祠因其惟妙惟肖的木雕艺术,被电影《粉墨人家》的导演看中而将其列为拍摄景地之一。相比金塘杨氏宗祠的木雕,道光山古村落的木雕艺术则呈现出“纤毫毕现”的特点。
今年84岁的曹雪梅老人是道光山古村落的原居民之一。她15岁嫁到道光山,土改的时候从地主家分到半座住房,在此一住就是将近70年。
“今年二三月份的时候,道光山来了一个30多岁的陌生男子,东张西望的,大家都觉得不是好人。虽然家家加强了提防,但最后,我婆婆还是发现木窗下面的三块雕花木板丢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小偷当时还留了25块钱在我婆婆家中显眼的地方。”曹雪梅的小儿媳说。
道光山古村落的木雕,主要体现为三种载体:一是窗棂本身;二是镶嵌在窗棂下的一排相对独立的雕花木板;三是神龛四周的木饰。目前这三种实物保存最好的,要数今年64岁的易得成家。
易得成好酒,一天到晚手不离杯,但在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文物上,他有着十分清醒的头脑。“这几年来,我花钱把整座院子从我兄弟手中买下来,然后放着在村口修建的新房子不住,24小时住在这座老房子里,目的就是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一草一木。”易得成说。
在距离易得成家不远的一扇颓败的砖墙上,刻有“嘉庆辛未十六年十月初四日”字样,推算起来,这些砖应该造于1811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在易得成家,一场木雕艺术的盛宴在这里日夜无声地摆开:堂屋前的两扇木窗棂基本保存完好,云状、梅花状、葫芦状等形状的雕花精细入微,活灵活现;堂屋木窗下,平行镶嵌着六块雕花木板,每块木板一个主题,传递着“福禄寿喜”“人财两旺”等人间瑞意。
“虽然我是个农民,但我知道我家里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每天早晚,我都要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木雕擦一遍。”易得成抿一口酒,咧开嘴说。
古朴的明清石刻
相对于建筑布局的巧妙和木雕的精美,道光山的石刻洋溢着明清石刻的古朴气息。
“听我爷爷说,以前道光山每户人家门口,都有一个石砌的槽门。槽门的四周,都刻有一些花鸟虫鱼之类的图案,不过到现在,道光山的槽门已所剩无几,石刻图案也屈指可数。”老支书易刚赞说。
曹雪梅老人家的石砌槽门,如今已荡然无存,但在改成木门的门基底部,左右两块刻有仙桃和牡丹图样的石头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幅石刻布局舒朗,雕刻简单,但古朴之中,蕴含着浩然大气。在另一户不知主人姓名院落的槽门底部,一对金鲤相向而跃,着笔寥寥,但鲤鱼跳龙门的中华民族千古心愿跃然石上。
石盆、石缸等石头器皿,七零八落地放在道光山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显示的不是昔日的繁荣,而是今日的衰败。
提起石刻,不能不提起易氏宗祠。
易氏宗祠相传已有500多年历史,但因缺少碑文记载,具体年代无法确定。今年初,易氏后人将疑似刻有宗祠碑文的一块匍匐在地的巨大石板撬开,依然一无所获。于是,易氏后人不再纠结易氏宗祠的具体建设年份,只简单地对外宣称“有好几百年了”。
易氏宗祠现在已经基本坍塌,但正门还隐约可见过去的雄伟。在“易氏宗祠”四个字下方的左右两边,刻着“采食周京侯封晋代,基培江右派衍邵西”的对联;对联两边下方,各有一个雕刻极其粗犷的石头基座;正门两边的墙角拐弯处,则各自树有一块雕有饕餮花纹的青石。
在易氏宗祠中,明清特色的石础艺术得以充分展示。这些石础,千姿百态,造型各异。“在易氏祠堂遗留的众多石础中,找不出一对相似的,只可惜,有的石础已不翼而飞,后人再也难以瞻仰其绝世风华了。”易战利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