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记者周润健)一些细心的公众不难发现,有的年份里过了腊月二十九就直接到了春节,有的年份则是过了年三十才是春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有无“年三十”主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所决定的。
中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29.53059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又必须要用整数来表示,因此人们就用设定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的方法,让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又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所在日,所以要按照两次出现朔的间隔天数来定大、小月。两朔间隔为30天时为大月,两朔间隔为29天时为小月。大小月的安排不是固定的。2016年猴年的腊月初一与2017年鸡年正月初一之间恰逢大月(30天),所以就有了“年三十”。
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这导致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要比没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多。据了解,上一个年三十“缺席”的春节出现在2016年,而下次则要等到2022年。这也就是说,2017年-2021年春节之间,连续5年都有年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