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珑委员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邵阳花鼓戏、祁剧是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这一代有责任把它传承好,发展好。这对于我们守护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发扬好地方文化的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剧,地方剧种的传承面临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遗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建议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依法制订有关保护措施,特别是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戏曲文化兴趣班,争取在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或高校定期演出花鼓戏或祁剧,做好地方文化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承这篇文章,并成为一种常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更多的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让更多民众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红利。
张宗凡委员
大力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产业
邵阳民间民俗文化十分丰富,随着我市交通日益完善,外联交通更加便捷,向世界展示2500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时机日趋成熟。乘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之东风,挖掘发扬传统文化产业,对邵阳的文化旅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统一指导全市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布局和规划,建设“中国翻簧竹刻博物馆”和“湘西南木雕博物馆”。以博物馆为中心,建湘西南传统手工技艺一条街,将“宝庆竹刻”、“滩头年画”、“邵阳蓝印花布”,“花瑶挑花绣”、“邵阳羽毛画”等传统手工技艺和非遗项目引入技艺街。
建设宝庆传统美食街,将“宝庆猪血丸子”、“武冈卤菜”、“坪上牛肚”、“邵阳老酒”等邵阳特色小吃引入美食街。建立“宝庆大戏台”,将“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呜哇山歌”、“邵阳渔鼓”及民间戏社引入。立项建文化园区,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唐文林委员
打造“宝庆竹刻之乡”
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确立政府保护为主、社会保护为辅的原则,为宝庆竹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打造“竹刻之乡”,维护和完善“宝庆竹刻”的品牌建设,打造口碑。大力发展宝庆竹刻创新型产业,以旅游产品发展为突破口,打开市场。补齐人才“短板”,实现技艺嫁接,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人才培养基地。
进行技艺转型升级,转变机制,降低成本,创造和研发百姓买得起的竹刻产品,并培育和建立高、中、低档产品齐全的创作、营销体系,占领市场,走向国内外。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建立宝庆竹刻人才储备库,采取实名入库的方式,一帮一带,将从事宝庆竹刻创意设计的相关人员纳入储备库里,并且根据个人或者集体对宝庆竹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给予政策性的奖励,提高艺人的地位以及生活质量。
姚瑜芸委员
尽快实施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
2015年11月,北塔区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在湘商大会上签订医院整体搬迁合作协议。协议签订后,由于受运作模式、用地指标、经开区体制移交等因素影响,该项目至今仍未启动。该综合性医院搬迁落户北塔区,是全市医疗资源布局更趋合理的重要部署,将填补北塔区没有综合性医院的空白,解决该区百姓就医难题。
为尽快启动该项目建设,建议进行统筹协调,加强项目推进调度,加快实施项目征地、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加速项目建设启动,将该项目办成名副其实的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使北塔区百姓尽早享受到就近就医的便利。 (记者 陈贻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