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5月5日电 最早的类人猿化石形成于4500万年前的亚洲。但人类为何起源于非洲,而不是亚洲?中国科学家5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来自中国西南部的新化石后找到一种可能的答案,即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导致亚洲的类人猿走向灭绝。
距今3400万年前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负责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告诉新华社记者:“在经历了始新世-渐新世这个演化滤器之后,亚洲的类人猿走向了灭绝,而非洲的类人猿却走向了繁盛之路,最终在非洲演化出猕猴和叶猴等旧大陆猴类、各种猿类以及人类。”
倪喜军介绍说,所有新化石都发现于中国西南部距今3400万年的河湖相沉积物中,都是些零散的牙齿、上下颌骨碎片和少量头后骨骼片段,“这些化石看上去并不吸引人,但是却十分重要”。
研究人员花了近10年时间收集这些化石,他们详细分析每件标本的形态特征,并把这些特征记录到一个超大的数字矩阵中,然后通过一种被叫做系统分析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每个新种与以前所知的各种现生及化石灵长类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新化石共计6个新属种,包括1种曙猿类类人猿、1种眼镜猴和4种与现生狐猴相近的灵长类。
倪喜军说,在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全球气候急剧变冷。结合对新化石的分析,他们认为,灵长类在环境急剧变化的压力下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演化模式:原来繁盛于北美、亚洲北部和欧洲的灵长类近乎完全灭绝;这一时期的非洲北部和亚洲南部仍然保留有热带丛林的区域,因此这些地区的灵长类得以幸存,但经历了显著的动物群再组织过程。
他说,在非洲,狐猴型的灵长类在经历了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后几乎完全灭绝,只有少数小个体的种类生存下来,而类人猿的多样性急剧增加,占据了大多数的灵长类生态位。在亚洲的情况正相反,狐猴型的灵长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类人猿的种类急剧减少,原有的大体型的类人猿都灭绝了。
受迫于古气候环境剧变的压力,动物演化支系发生了明显的再组织,这种现象被归结为“演化滤器”效应。倪喜军说,在始新世-渐新世这个演化滤器的作用下,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直接导致现生灵长类主要支系的产生。
“这项研究揭示的演化滤器效应可能是一种普适的环境剧变对生物演化的作用模式,”他说,“这项研究同时揭示了为什么非洲成为类人猿的演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