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印象记

寄信人

邓跃东

今年开春不久,我收到了《解放军报》寄来的样报。想不到,在离开军队十余年后,还能一次次收到“老阵营”的来信。《解放军报》的信封,我留下很多,虽辗转多地,都带在身边。

我当然记得,第一次收到这个信封,是1993年冬天。我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信封里面是一张样报。寄信人叫刘业勇,我并不认识他。他还写了一张鼓励我继续写稿的信笺。

这个信封改变了我的现状。指导员打电话向西安的部队机关进行了汇报。宣传部门不太相信,认为《解放军报》刊稿很不容易,我还是第一年的新兵,是不是同名的人啊。指导员说,不可能的,北京寄来了报纸,是《解放军报》的信封。机关那边说,那把信封寄过来看看。连队安排一个正好去机关办事的志愿兵把信封带去了。一个月后,连队接到了机关的调令,叫我迅速去宣传部门报到。之前没有任何消息,太出人预料。到机关后,我专事新闻写作,继续向《解放军报》各个版面投稿,每年能发表几篇,但新闻编辑一般不寄样报。我怀念这个信封,不时拿出来看看,下端的报名字体很有气势,刘编辑的字也写得流畅,硬笔柔情,好像他就在面前一样。我至今没有见过他,但我的感觉没有错,正是他的和善,使得我们的交情通过信封一直延续到今天。

后来我提了干,有了更多的时间,又想起《解放军报》的副刊来。我给刘编辑打去电话,讲到他给我寄来样报、我调到机关改变命运的事。他说不记得了,叫我有合适的稿子就寄过去。

有一次,部队安排我写了一篇反映某连队在秦岭深山负重巡护的报告文学。军区报纸不好刊发,单位不停催促,无奈之下,我把稿子寄给了刘编辑。我给他专门打去电话,请他指导,还说我可以来北京改稿。刘编辑直截了当地说,你不用来,我会认真看稿。半个月后,稿子刊发了出来,差不多半个版面。尽管我在西安当天就看到了报纸,刘编辑还是寄来了样报,用的是大信封。这个稿子还在全军报告文学征文中获得优秀奖。刘编辑托人把获奖证书迅速带到西安。

几年后,我转业到邵阳老家,开始练习散文,由于军旅生活体验深刻,这类题材写得较多。我试着跟刘编辑联系,请他指导看看。没想到他还记着我,问我这些年哪去了,不见来稿、不见声音。我很不好意思。他把邮箱告诉了我,叫有稿就发去。刘编辑说我的稿子题材新颖,视角特别,还介绍《解放军文艺》杂志一个编辑给我。此后每年我在《解放军报》发稿一二次,每次他都要亲自书写信封,寄上样报。

有次我在微信上向刘编辑致谢,特别提到他坚持寄样报的做法,很暖心。他告诉我,他一直坚持给每个作者寄样报,30多年里,寄出一万多封信。

2016年9月,刘编辑获得长江韬奋新闻奖。我看到新华社发出的新闻,介绍他时,配发了一张他坐在办公桌前的照片,桌上两边摆了两摞准备寄给基层作者的信!

不久,刘编辑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贴了几张CT图。他配文说,因身体原因不能经常坐班了,脊椎损伤,打了四根钢钉。我看了,在下面留言说:四根钢钉就如射入四颗子弹,这也是颁发给你的四枚军功章。

刘编辑退下了,他给我介绍了继任的新编辑,发了稿也会寄样报来。数年后该编辑离开岗位,又给我介绍了更新的编辑……

我经常浏览刘编辑的微信圈,他坚持练习书法,我认真欣赏过,他的字笔酣墨饱,如游云惊龙,挟带春风。有一次,我要他给我写一幅字,他答应了。转念一想,还是没让他写。我说,那些信封上你写的字是最好的书法,我终生收藏。

(邓跃东,中国作协会员、邵阳市作协副主席)

--> 2024-10-23 邓跃东 印象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0505.html 1 寄信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