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中秋节礼物!”9月13日,收到“拾光小铺”志愿者装裱制作好的“写真照”,93岁的邵阳县五峰铺镇居民刘是英爱不释手,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8月初,位于邵阳县五峰铺镇兴峰社区的“拾光小铺”正式营业。作为我市第一家开在乡村的公益小铺,“拾光小铺”开设了“时光照相馆”“时光餐馆”“时光旅行团”“时光书屋”“时光读书会”“时光露天影院”六大核心活动项目,一经推出便“吸粉”无数。
开在乡村的公益小铺 “没有任何盈利,赚到的是快乐和幸福。”
周一去吃饭,周二去拍照,每个月10日之前还可以预约旅行……中秋节前夕,“拾光小铺”内热闹非凡,周边居民排着队接受服务。“我们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都会预先公布,居民都很喜欢!”小铺志愿者贺钰霖说。
听说“时光照相馆”提供免费拍照,还为70岁以上的老人送相框,77岁的蒋同娥十分高兴。
“等一下,我去洗把脸。”说着,蒋同娥打来一盆水,拿起一条毛巾洗了洗,把脸擦得干干净净,又把头发梳理整齐,这才来到“时光照相馆”。
对蒋同娥来说,拍张照片不是一件简单事。年轻人拿起手机,“咔嚓”就是一张自拍,可她连看清、读懂手机上推送的信息都困难。
对蒋同娥来说,拍张照片更不是一件玩笑事。她坐得端正,手扯着衣角,在镜头前露出腼腆的笑。她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被后人记住,多留下一些念想、一份体面。
满足像蒋同娥一样的乡村老人的心愿,正是“拾光小铺”践行的初心。
五峰铺镇是湖南省首批10个“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试点乡镇之一。通过“五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及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之间的紧密协作,社区基金有效汇聚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两年来,五峰铺镇依托社区,以“五社联动”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培育了13家社会组织,招募了900余名志愿者,撬动70余家商铺以及爱心人士,为各类公益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此背景下,“拾光小铺”公益项目应运而生。它是邵阳市义工联合会开展乡村调研后,由志愿者刘军风、李睿、张鑫、赵佳乐、贺钰霖策划实施,旨在走进乡村,为居民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关怀。
“虽然我们是‘小铺’,但没有任何盈利,赚的所有东西都是快乐和幸福。”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入,小铺内满是温馨。看着每位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刘军风的内心感到无比满足。
难做的事和有意义的事 “开在乡村很难,但开在乡村更有意义。”
“上个星期,我和姐妹们去看了体育馆和博物馆。”刚见到记者,74岁的张秀云就忍不住分享,赞叹那里的建筑、设施太美了。虽然离村子只有几十公里,她此前却从未去过。
“拾光小铺”营业后,如何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呢?刘军风告诉记者,除了提供相关设施设备和服务,他们还针对老人的需求提供短途旅行,也就是小铺的核心项目之一——“时光旅行团”。
带着一群六七十岁甚至年过八旬的老人外出旅游,安全是最让刘军风挂心的问题。组织出游前,他都会邀请医生为所有报名的老人做身体评估。出游时,也会邀请医生随行照顾老人,并为老人们穿上印着“时光旅行团”字样的荧光蓝色马甲,额外给每个老人买保险,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点名,确保老人能玩得开心,更能平安回来。
兴峰社区位于五峰铺镇中心,距县城28公里,常住人口2500余人。随着年轻劳动力外流,乡村社区逐渐呈现出老龄化、空心化的趋势,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问题日益凸显,这给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今年7月,在开展乡村调研后,刘军风团队开始筹备“拾光小铺”公益服务项目。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他们的团队邀请社工团队与技术专家,会同社区工作者进行多轮座谈,并实地勘测。
困难多,挑战大。很多人问刘军风,为什么要把这个公益小铺开在乡村?他答道:“开在乡村很难,但开在乡村更有意义。”
“‘拾光小铺’的出现,不仅进一步满足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辖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刘军风说,项目创新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志愿公益项目发展,可复制性、可持续性较强,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优良传统高度契合。
照进老年人生活的一束光 “每一束光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群体的需求。”
正值饭点,“拾光小铺”内人声鼎沸。“你来啦,中午吃什么?”“今天的肉挺香的,你也尝尝!”相熟的老人们热情交谈,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中,询问老人们对饭菜的意见。
75岁的老党员文满玉一边吃,一边拿出手机记录幸福瞬间:“来这里就餐很方便、味道好,还能和那么多老朋友相聚,非常开心!”
包括文满玉在内,越来越多的老人在便捷就餐的同时,还能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拾光小铺”内,还配置有照相馆、读书角、多功能室等。这里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就餐问题,也实现了各项志愿服务的无缝衔接。
此外,“拾光小铺”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密度、养老需求和服务半径等因素,采取个别用餐配送服务的运营模式,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助餐服务。
“刘奶奶,饭到了,快趁热吃吧!”临近中午,志愿者张鑫、李睿带着一盒热腾腾的饭菜,走进民胜社区居民刘常娥家中。饭盒中的菜是清炒白菜、西红柿炒鸡蛋,水果搭配香蕉,口味清淡、营养均衡。
90岁的刘常娥是独居老人,平日里煮一锅稀饭就管三餐。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鑫了解到老人腿脚不便,便主动联系社区为老人登记送餐服务。
“我叫您一声奶奶,我就是您的亲孙女。有什么需要您随时和我说,千万不要怕麻烦我。”李睿走上前,拉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抚。老人眼眶湿润、声音哽咽:“我们非亲非故,你们却对我这么好,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我们的小铺叫‘拾光’,一方面是想为老人捡拾易逝时光,送去更多温暖;另一方面,‘拾’也代表‘十’,结合辖区社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想再多开设一些个性化服务。”刘军风发现,每一束“光”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群体的需求。
很多人好奇,如此便民的服务,“拾光小铺”如何平衡运营成本,确保长效运行?刘军风告诉记者,目前小铺主要由社工与志愿者管理,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依托社区基金撬动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等社会慈善资源,为“拾光小铺”公益项目的可持续运转源源不断注入“燃料”。
刘军风表示,未来,小铺将继续在资源统筹、共建共享上下功夫,充分尊重基层意愿,探索一套低成本投入、快速化运营的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有影响力、有示范性、具有邵阳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温暖并影响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