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平均海拔1000米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成为不少游客寻找“诗和远方”的避暑胜地。“乡村变景区,民居变民宿。”白水洞村的美丽蝶变,离不开湖南大学的倾情帮扶。
自2015年以来,湖南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一茬接着一茬干,足迹遍布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浓墨绘就一幅越来越壮阔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文旅香起来
7月31日,50余名美国中学生不远万里,来到白水洞村开展了为期8天的研学体验。去年7月以来,已有40余个团队前来白水洞研学体验,有效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也为村内民宿增加了收入。
为充分挖掘花瑶非遗资源,工作队全面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支持返乡青年邹柳兰打造花瑶赫曦手工艺体验中心,邀请湖南大学专业老师驻地指导,将花瑶挑花、竹编、草编、植染、木工、压花等传统技艺整理为教学资源,让白水洞村成为了学生研学实践的热门目的地。
在湖南大学指导支持下,隆回县城赧水壹号文创基地、虎形山亲云街瑶创工作室、白水洞村花瑶赫曦手工艺体验中心均已投入使用,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县、乡、村三级文创基地。今年5月,白水洞村邹柳兰等6人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现村内非遗传承人零的突破。
为进一步促进白水洞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湖南大学还提供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链条的技术咨询服务,推进美丽庭院、岩儿塘峡谷秘境建设,完成了白水洞观景台建设,帮助白水洞村成功创建2023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和美湘村)示范村。
民宿热起来
随着白水洞村的声名鹊起,每到暑期或节假日,村内的民宿都住满了游客,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不少村民也动了利用自家庭院办民宿的念头,但是民宿怎么建、又该如何运营管理?成为了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
为此,工作队多方联系,组织村内致富带头人赴省内8个村开展为期7天的调研,学习经营理念、精细化管理,返程后对村内多家民宿进行了提质改造。通过加快推进特色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工作队持续引导村民发展民宿经济,打造了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精品民宿。
2021年5月开业的花瑶阁,由致富带头人罗莱英创办。去年,民宿接待游客收入超过12万元,销售腊肉、香肠、猪血丸子等土特产收入超过15万元。7组村民彭忠贤去年对自家民宿进行了改造,新增客房7间,今年暑假期间,他的民宿接待游客仅20天就获得了4万元的纯收入。
目前,白水洞村有29家民宿、375间客房,民宿经济成为了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实现更好发展,工作队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开设“花瑶课堂”,讲授民居建设与乡村文旅的相关课程,提升乡村整体审美与运营能力;利用示范案例在地实践的机会,开展美丽乡村在地工匠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建筑设计、读图、实施的能力。
产业旺起来
种植木耳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又因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市场青睐。今年年初,湖南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白水洞村自然环境,引进规模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木耳种植,建立云上白水木耳生态种植农场,第一批试种0.667公顷成功,亩产3000公斤至4000公斤。
从地块整修、放置菌包、洒水看护到后续采摘、晾晒等,木耳种植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木耳基地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收入。
“以前没啥活干,也不知道去哪找活干。工作队来了后,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现在只要自己肯干,不愁找不到事做。”4组村民李佑钟今年在木耳基地做工将近70天,每天都有120元的收入。李佑钟还承包了0.93公顷的茶园,加入了羊肚菌种植合作社,养起了蜜蜂,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好。
工作队依托湖南大学学科优势,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指导白水洞村成立了富硒大米、羊肚菌、富硒茶叶等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种植销售模式,打造“白水洞村”花瑶山泉米品牌,种植羊肚菌6.67公顷,富硒茶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工作队还牵头成立隆回县消费帮扶联盟,组织开展各类消费帮扶活动,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5月,他们在湖南大学开展“走进隆回·遇见花瑶”校内消费帮扶营销大赛,并举办隆回县特色农产品市集。上半年带动全县销售农副产品543.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