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质朴的事物,比如只挂了三五片叶子的植株、一枝枯荷、半个月亮,或者一章抱朴含真的字,这些都能让我从生活的困倦与不安中暂时解放出来。最近读了作家邓跃东的几篇散文,感觉尤甚,好比忽见一株繁花落尽的树,枝干凌然,筋骨铮铮。
抱朴守真,意蕴隽永,这是我对跃东散文的最初印象,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感受一直未曾改变。比如他的《人息屋檐下》一文,文字质朴无华,淡然沉稳,读起来是那么舒适清爽。也正是这样简朴的语句,准确而有力地还原出了当时的场景,透露出来了实实在在的“真”,加深了读者的在场感。如果不是拥有深厚的乡村体验与饱满的情感,又怎能写出如此素朴且扎实的细节呢?
在跃东的笔下,修饰的词汇量比较少,引经据典的部分也不多见。他将自己孤立于现实空间的一隅,对过往或眼前的图景用心体会,感性观察,然后精心布局。他将那些在心底沉淀已久的情节或物事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地展开,撰写出一系列的佳作,频频登上各大刊物。我能感觉到,他在散文创作中,总能稳稳地抓住那个共振点,时刻保持内心的热情与律动,然后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领域。如他的《云山来信》,他让那些散落在记忆里的细节与画面,通过近乎白描的方式将之一一呈现,借由对往事的追忆,于细微之处彰显生活的得与失、悲与喜。
在读跃东的散文时,文字留给我的质朴感与厚重的意蕴感分外鲜明,拓展了我对散文更深的认知。他在不断地回望与复述中洞见了“自己”,启迪了读者,彰显了一个作家应有的担当。在他质朴的笔调里,那份潜藏的“巧”与“灵”不时交替冒头,如茂密绿叶中的几点花芽,点缀得刚刚好,使得文章生气陡增,韵致悠然。有作家说,小说要藏拙,散文要隐巧,才能得佳品。我认为,能把“灵”与“巧”不着痕迹地糅进文字的脉络里,初看质朴如斯,实则浑然天成,这才是笔力丰润的真正体现。
我想了想,在我的文友中,拥有属于自己写作风格与辨识度的作家,跃东应该算一个。
跃东出身军旅,在部队他原本是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转业后,开始了散文写作。我想,他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与他的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他的散文也始终忠于现实,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乎,文风硬朗,真挚无间。在他以往的散文作品里,就有很多都是关于军旅生活的,比如《走下坡路的羊》《无字碑上的字》《手风琴》,这些作品散溢出他对部队、战友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领地。对于跃东来说,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没有一刻将自己军人的身份放下。每次私下谈到这个问题时,他都显得特别严肃而又深情,他对文字的态度也是如此。
跃东书写的题材足够广阔,除了写军旅生活,也写故乡,写青年的迷茫、困惑与追求,写身边的友人,写工作中的感触。我近来读了跃东发表的几篇新作,较以前的作品来说,显得更加冲和有度、细腻饱满,哲思层面的提炼也明晰可见,心性自然流淌的声音更加悦耳生动。
文学也真是奇妙的东西,当你置身其中时,你可以听得见作者的声音,可以看见他调遣文字的双手。他早已成为一名优秀而成功的指挥者,在文字的海洋里,他正在扬帆远航。
(粟碧婷,任职于新邵县寸石镇花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