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6日

闻香析艺

别有洞天释画趣

——读冯骥才《画室一洞天》

刘昌宇

人们通常喜欢用“别有洞天”这一成语,来称赞那些作家、艺术家们在文学及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正是由于他们用如椽巨笔,营造出了万千的气象,因而给人们带来了至美的享受。这里所说的“洞天”,特指艺术创作上进入了另一重境界,它所表现的内容特别引人入胜。借用“洞天”这一词汇,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画室一洞天》一书里,用76篇随笔,畅聊习画多年的心得与体会,直抒胸臆中,表达出一个文化学者不倦的人文追求。

鲜为人知的是,冯骥才最初被人们所熟知,并非是由于文学,而是因为他的画作。只是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才由绘画正式“转战”到文学,开启了一段畅意的文学之旅。九十年代初,为筹措资金保护中国古村落,冯骥才遂重拾画笔,再续他的丹青生涯。本书中,冯骥才与我们谈笔墨纸砚的遴选择用,论中国画的着墨和留白,道画坛大咖的艺术追求,还饶有兴趣地提及自己画室名的由来,印章和纸镇的优与劣等“画”题。

作为资深的文化学者,冯骥才一直葆有着扎实的人文涵养。他自小就跟从名师学习绘画,山水、花鸟、虫鱼,皆入其画幅。年事稍长,他又师从名家,学习古文。亦文亦画的求学经历,构筑了他深厚的美学功底,也为他日后在文学与绘画两个领地纵情驰骋,施展自身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冯骥才不但文字和画功了得,而且,他评画的眼光也与众不同。他不喜欢亦步亦趋的画风,对那些出新求变的作品,总是发自内心地予以赞赏击节。在《一朵梅》一文里,他首先赞扬国画大咖王成喜画梅有风骨、见个性,“古人画梅多画折枝,而他画梅则爱画梅树”。其次,为了考验他的谋画布局能力,冯骥才故意只让王成喜画一朵梅花。出人意料的是,王成喜以一朵艳丽的红梅,外配两朵小小的白梅方式,既烘托了气氛,又巧妙地完成了冯骥才交给他的任务。两位大咖惺惺相惜,相互敬重的文人襟怀,也不禁跃然纸上。

而书中的《宋雨桂〈思骥图〉》一文,则把对山水画大师宋雨桂的深切怀念,融入对其画作的精微讲评中。在当代画坛,喜画马的名家可谓层出不穷,他们多以苍劲的线条,用近景的勾勒来表现马的雄浑奔放。而宋雨桂偏反其道而为之,结合冯骥才的人身际遇,以一匹孤独的马站立在波涛汹涌的大江边为寓,准确地描画出冯骥才在古村落保护方面渴求突破的心境。一边是巨浪滔滔,一边则是独马若有所思,神色坚定地凝望着前方,整个画作,将山水与具体的物象勾连在一起,着意营造出“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独特意境,令人遐思不已。通过冯骥才意蕴深长的解读,也让我们对“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体悟。

全书中,冯骥才还在回顾自己学画的经历中,纵论了对中国画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画既要讲究“学习技法,靠技法入门”,一招一式都要学到手,不能有半点差池。同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创新求变上下真功夫。如果食而不化,拘泥传统,国画艺术就很难达到出神入化的至境。而一味摒弃传统,不去探究中国画的精深奥义,所谓创新则又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冯骥才归结说,若要把中国画发扬光大,唯有继承中创新,才是振兴国画的必由之途。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审视他的国画,无论是表现海岛风光的《初霞》,还是描摹荷叶田田的《盛夏花开》,抑或是展现渔舟唱晚的《晚秋情味》,在他林林总总的画作里,既能一睹中国画的潇洒飘逸,又能领略到西方油画的缤纷绚丽。从中不难看出,冯骥才不但承续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和技法,而且,还大胆汲取了西洋油画的透视法则,形成了他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难怪评论界把他的画作赞誉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小小的画室,见情、见景,映射出这方天地隽永的艺术旨趣。那“洞天”之中暗含的深意,本书已作了一些解答;随着岁月推移,悠悠时光终将会告诉你全部的秘密。

--> 2024-03-26 刘昌宇 ——读冯骥才《画室一洞天》 闻香析艺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0848.html 1 别有洞天释画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