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6日

灵车司机向寿进

为亡者摆渡最后一程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易蓝

3月21日8时,邵阳迎来早高峰,向寿进已经完成了当天第一次出车任务。

40岁的向寿进是邵阳市神龙殡仪馆的一位灵车司机。从业二十年来,他接运过成千上万具遗体,大部分面容安详,有的则血肉模糊、甚至狰狞。

死亡没有预告,不分时间场合,也不挑年龄职业。在向寿进的记忆中,他接运过在家中独自死去的老人、在路上遭遇车祸的年轻人、从池塘里打捞起来的小孩……

面带微笑,微微点头,这是向寿进一贯与人打招呼的方式。作为殡葬行业从业者,生性爱笑、爽朗的向寿进渐渐养成了不主动握手问好、不说再见的习惯。向寿进解释道,已逝者保持沉默,生者却有着千差万别的反应,主动跟别人握手,或许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一句再见,也有可能会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死亡是一种禁忌,与死亡相关的职业也似乎总是带着一份“晦气”。向寿进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早些年,向寿进开着灵车进村停在别人家门口,总会听到一些不友善的声音;穿着工作服去商店买东西,经常会被赶走;风尘仆仆赶到现场,由于子女和老一辈亲属观念冲突,无功而返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让向寿进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左右,他去邵东某地接运一具因意外死亡的遗体时,车子被当地村民堵了三天。逝者生前患有精神类疾病,因为没有子女,后事都是由妹妹、妹夫一家操持。当时,农村讲究土葬,谁家有人去世,都是在村里办上几天,然后葬在周边。对于殡仪馆和火葬,村民极为排斥。虽然想过白天接运会受到阻碍,但由于亲属的坚持,向寿进还是在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往了现场。灵车刚开进村里,就被在路边劳作的几个村民发现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向寿进和灵车就被人群和几辆农用车以及村民搬运过来的木材死死围住,更有甚者躺在马路中央,直接对向寿进发难。当地政府多次前来做工作,亲属挨家挨户拜访,向寿进才终于将遗体接运了出去。

传统的殡葬观念和陈规陋习,让向寿进遭受了不少委屈,好在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十分理解,甚至在不少老同学眼里,向寿进是一个工作稳定且收入不错的羡慕对象。“现在想想,这还有我爸的一份功劳哩!”说话间,向寿进不由得憨笑一声,“当初我奶奶的后事,就是在殡仪馆办的,那是我们家第一次接触殡葬服务。我爸觉得这个行业挺好,也给了当时正在选专业的我一个新方向。”

后来,随着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的持续深化,向寿进碰到的“麻烦事”越来越少。“大概是2017年,我明显感觉到市民对殡葬行业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选择在殡仪馆悼念和火化安葬逝者的越来越多,火化率也逐年提升。多年的移风易俗宣传助推了大家对殡葬服务的理解,我们不再是别人眼中避之不及的对象,也经常有逝者亲属紧握我们的手表示感激。”向寿进坦言,如今的社会环境让他体会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价值和意义,当初所受的委屈也随之烟消云散。

向寿进自诩胆子很大,但有件事情现在想起还是让他后怕。向寿进多年前接触了一具“死亡”接近一个星期的“遗体”,由于当时死亡证明并没有普及,亲属也一再确认当事人没有呼吸,就联系殡仪馆安排火化。当时正逢饭点,负责火化的同事想着吃完饭再进行操作,当他重新返回火化室的时候,发现当事人的眼睛睁开了,并且眼球随着自己的移动在转动。同事吓得连声呼喊,向寿进赶紧跑去确认,并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医院。由于当事人家庭条件不好,在进行抢救期间,向寿进和同事还发动身边人对其进行了捐款。半年后,这位当事人还是被送到了火化室。这次,再也没有“奇迹”发生。

自此之后,向寿进在工作中多了一份谨慎。随着殡葬服务流程越来越规范,死亡证明已经成为了遗体转运前必看的文件,向寿进再也没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我接的每个逝者都是一份缘分,能运送他们最后一程,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让他们能更体面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我觉得这是给自己积德。”面对车上不会说话的“乘客”,向寿进早已习惯,没有家属跟车的时候,也会和遗体“聊”上几句。这些逝者在向寿进的“陪伴”下,走完世间最后一段路,然后化作一缕轻烟,随风散于人间。

--> 2024-03-26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易蓝 灵车司机向寿进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0841.html 1 为亡者摆渡最后一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