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栖真洞与栖真观

阿 旧

宝方山,在武冈城东南五里,旧名宝胜,又名法相。南宋嘉定间武冈军通判郑域嵌“宝方”“法相”两名于诗句中:“法相具诸相,宝方无定方。”

明王大用《宝方》诗云:“武冈城南幽事偏,法相禅林八洞连。”是说宝方山外建有法相寺,为禅林胜地,山中八洞相连。八洞,指洞内有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山、花乳等8个分洞,各洞皆镌有洞名。《舆地纪胜》载,宝方山“在济川门外,岩洞八所……龙甲神像,皆滴乳而成”。康熙《武冈州志》载,里面“石室玲珑,门径幽异,冬燠夏寒”,内有棋盘和龙床,“石田阡陌,奇形怪状,深入莫测,游者必秉烛始达”。

“法相洞天”,为古“都梁十景”之一,名人题咏刻石甚多,有宋至清名士题刻70余方,书法五体不一,风格各异。其中以宋开禧三年(1207)吴中所书《金刚般若经》偈语四十字、隆兴元年(1163)楼钥楷书“碧玉簪”三字及“洞开”两字尤为珍贵,受到历代书家赞赏。还有“栖真”两字石刻,隶书,后因被清文献学家邓显鹤摹刻于其南村草堂的叶公山石壁,声名渐著。栖真,也是法相岩八洞之首,明张元汴赞曰:“野色连岩碧,中汲八洞虚。栖真殊可息,开陌不须锄。”

栖真观,在邵阳,由来已久。北宋许翰《襄陵文集》卷二载:“吕仙翁封妙通真人制(邵州栖真观)。”又《舆地纪胜》载:“栖真观,在城东南。”栖真观又名白鹤观,在邵阳名胜六亭山内。康熙《宝庆府志》载“六亭山”,称其中有“铁局山”:“古陶冶地。山下有太平寺,即吕嵓磨镜处……其一为鹿头山,又名栖真山……山后有白鹤观,下有饮鹤池。”隆庆《宝庆府志》称栖真观在“县东南城趾山麓,世传吕洞宾跨鹤过此,又名白鹤观”。前人有《白鹤观》诗云:“仙人昔不无,踪迹亦狡黠。一为磨镜人,又道药已竭。劳劳大索之,化鹤以出没。”这是说白鹤观的得名来自磨镜人的传说。

《明一统志》载,宋时贾宗奭为邵州通判,有一古镜,视为珍宝,听说有回处士擅长磨镜,便请他上门。回处士风骨轩昂,取药堆在镜上,说药少了,需要回家再取,由此一去不复返。贾宗奭派人去找,发现太平寺门上有诗,“手内青蛇凌白日,洞中仙果艳长春。须知物外烟霞客,不是城中磨镜人”,后题“回道人”。贾宗奭再看古镜上的药已化,而镜已磨好,镜面晶莹澄澈。隆庆《宝庆府志》亦载此事。

栖真观久已不存,而栖真洞至今犹在,又因法相岩石刻及邓显鹤摹刻,导致栖真洞名声远大于栖真观。也因此,很多人以为史弥宁诗《赋栖真观月季》里的栖真观,指的是法相岩栖真洞。史弥宁,嘉定五年(1212)知武冈军,后又知邵阳,有山林之好,在武冈、邵阳任内,对境内风景名胜多有游历,存《友林乙稿》一卷,《赋栖真观月季》便是其中之篇。诗云:“茶芗从臾访栖真,闯户蔫红绝可人。不逐群芳更代谢,一生享用四时春。”写诗人前往栖真观,入门即见姹紫嫣红,感慨月季不逐群芳,独树一帜,四季开花可赏。

而法相岩栖真洞为岩洞,“深入莫测,游者必秉烛始达”,何能建观又何能有月季?何况,从未见武冈有栖真观的地名记载,因此,史弥宁诗中所访的“栖真”是指邵阳六亭山的栖真观,而非武冈法相岩的栖真洞。 (阿旧,新宁人)

--> 2022-10-11 阿 旧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1997.html 1 栖真洞与栖真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