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3日

◆《邵阳文库》介评

《陈早春的文学世界》(上)

陈 静

陈早春,笔名史索、田藻,学者、出版家。1934年8月1日,陈早春出生于隆回县一个贫苦农家。他从小聪慧过人,深得大家钟爱。陈早春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

1953年夏,陈早春在隆回二中初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考入邵阳市一中。1956年秋,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其间,利用一切课余时间阅读马列经典著作及中外文学名著。特别在本科学习期间,他完成了《文艺学概论》(师生合编教材)里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一部分,深爱赞赏。1961年,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院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专业。1964年夏,陈早春研究生毕业,于次年2月分配至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自此,他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那幢灰色的五层楼里,辛勤工作,从普通编辑一直干到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三职兼一身,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领导中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同时,他还兼《当代》杂志与《新文学史料》杂志主编等职。期间,担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韬奋出版基金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他参与编辑、注释了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及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主持制订了人文社“八五”和“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发表文学研究学术论文和散文约200万字,结集出版有《绠短集》《冯雪峰传》《冯雪峰评传》(合著),以及散文集《蔓草缀珠》等。《绠短集》1986年7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论文十五篇,大都是作者在从事新版《鲁迅全集》编注工作的业余时间写的。其中一些论文是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论述,中心点是“国民性”问题;一些重点论述了鲁迅和冯雪峰的关系,以及鲁迅通过冯雪峰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他的学术著作大都能解决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难题,被誉为“冯雪峰研究的开拓者”;其散文则以文笔简洁、老辣,风格幽默、隽永著称。

陈早春一介书生,本无心做官。他自己的理想是:当编辑,出好书;做学问,出成果。1986年被民选为单位“头头”,尽管三次向领导请辞,没获批准,被赶着鸭子上了架,烟熏火燎了十多年。繁重劳累的社务工作,纠纠缠缠的疑难杂症,让他中止了自己的写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陈早春有自己的治学特点。他取境高,而且总是把研究视角置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和在旁人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他将考证与逻辑论析相融而撰的《杜荃是谁》,了结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公案,博得学术界好评,引起了胡乔木、周扬、夏衍、阳翰笙和成仿吾等创造社一批元老的关注。《绠短集》中的《鲁迅思想及其内在发展——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初探》,全文3.6万字,原刊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文中他对鲁迅研究中把鲁迅思想定为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论断进行了质疑,认为这是“不足以概括鲁迅思想和主要精神的,尤其很难表现出鲁迅思想发展的脉络”。该文提出:“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这具体表现在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认为“鲁迅一生的主要思想和精神,都与他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活动有关。而且鲁迅思想的发展也是围绕着他那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经济基础着眼,而鲁迅却从社会形态、伦理道德亦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切入。这样,文章具体分析了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从一般唯物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从而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的特色。该文得到了著名学者王瑶等及学术界的重视,产生了较大影响。厦门大学中文系曾将该文列为研究生必读范文。

陈早春泛舟学海数十年,花费精力最大的就是对鲁迅的研究。他说:“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批判了窒息民族生机、淹没民族智慧光芒的社会历史根源,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至今仍有它的重要教育意义。”

陈早春这些鲁迅研究的论断很富创造性,不逢迎,不跟风,不人云亦云,大胆考证,严密论证,突破了前人的研究,勇敢地开掘出自己的领域。在鲁迅思想发展的探索上,开拓了新的境界,在文学史上,有的也确确实实成为了一家之言。

(陈静,隆回县作家协会主席)

--> 2022-03-23 陈 静 ◆《邵阳文库》介评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22328.html 1 《陈早春的文学世界》(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