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6日

◆樟树垅茶座

衣食住行话变迁

李又成

我五岁的时候父亲撒手西去,母亲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带着我们一家五口艰难地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那时候,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

由于母亲守寡,兄弟姐妹又多,我们穿的衣裤不但是补丁缀补丁,而且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直到老四一补再补还在穿。脚上穿的是母亲辛辛苦苦给我们做的布鞋,以及她去山区挑煤时买的五分钱一双的草鞋。下雨天就穿着木屣子出门,也不知道雨靴是什么样。

有时我半夜一觉醒来,看见慈祥的母亲就着昏暗的灯光,戴着老花眼镜在给我们补衣服。天气晴朗的时候,母亲把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洗干净,撕成一块块三四寸大小的布条。用口里省下来的一点粮食熬成粥水,刷在门板上,然后把一块块的烂布贴在上面打布壳。晒干后把布壳揭下来,以备给我们兄妹几个做鞋。

一年到头我们全家吃的大多是玉米、红薯和荞麦面,因为这些粮食比大米便宜。即使是杂粮,也只能吃个半饱。家里如果有人病了,才能吃到用沙罐熬的照得见人影的大米粥。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是每年一度的春节,因为这时不但有青蓝布的新衣服穿,还能在桌上看到一点油荤,饱餐一顿平常很少见到的白花花的大米饭。

我们全家住在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木屋里。门前的过道上砌了一个小灶,算是厨房。晚上,兄弟姐妹一起挤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里没有橱柜,少得可怜的几件衣服都放在纸箱里。夏天,只能拿一把老蒲扇纳凉,冬天则早早上床,抱团取暖。

那时候汽车很少,即使是尘土飞扬的马路上驶过一辆车,也是用木炭做动力的老爷车,速度比老牛拉犁快不了多少。人们如果要到百多公里外的邵阳市去,必须清晨去车站排队买票。早晨七点出发,一路颠簸两个小时,然后在隆回休息半个小时吃早饭,直到中午以后才能到达。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党的脱贫致富的好政策不但使广大人民解决了温饱,而且让老百姓迈进了小康生活。

在那物资奇缺的日子里,人们的肚子只想图个饱,现在大家都是讲究吃得好。居住条件就更不用说了,不光农村的土砖房和茅屋没有了,而且由于农村普遍脱贫,大都建了新居。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城市里更是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干净,车来车往,人流如潮。

人们出行也方便多了,摩托车、汽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舒适快捷的高铁更是缩短了家乡与祖国各地的距离。从武冈机场起飞,仅两个小时左右便可直达首都北京。

现在,我家住在新修的三层小楼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卧室,漂亮的大衣柜里放满了四时八节时兴的衣服。房子里摆放的是实木家具和舒适的真皮沙发,并且安装了空调。车库里放着儿女们各自使用的摩托车和小车。孙儿孙女们在外地读书回家坐大巴车都嫌时间长,往返都是飞机和高铁。

过去的一切,令我永远难忘,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李又成,武冈市作协会员)

--> 2021-12-06 李又成 ◆樟树垅茶座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7792.html 1 衣食住行话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