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6日

◆旅人手记

西风渐凉访贾宅

陆曼玲

长沙被称为“屈贾之乡”,因为屈原曾在此行吟,贾谊曾谪居此地三年,他们的诗歌辞赋奠定了湖湘文化丰厚的底色。

造访贾谊故居,当选细雨绵绵的秋日,最宜夕阳斜照的黄昏。这个少年成名却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要在阴霾的天气里凭吊的。“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唐代诗人刘长卿诗作《长沙过贾谊宅》,吟的便是这种情境。

于是便在一阴雨缠绵的午后来到了贾谊故居。登记了身份证,检查了健康码,跨入这三进的小院,号称“湖湘文化源头”的儒雅气息便扑面而来。

自然,此贾谊故居绝非当年贾谊居所,贾谊谪居长沙任太傅远在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任何一所民宅都不可能保存至今。贾谊英年早逝后,汉武帝敕命修缮贾谊故居,这是对贾宅的第一次重修。此后历经战乱灾害,故居毁了又修,修了又毁,重修多达64次。明朝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募款修建贾太傅祠,贾谊故居第一次以祠宅合一的形制重建。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故居及原存文物皆被烧毁,唯存不怕火烧的石井与石床。1996年,故居再次进行了重修。

进入故居,左为古井,右为石床。古井为贾谊任职期间开凿。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湘西廨西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上敛下大,其状如壶……”站在井口,惟见并列的两个圆井洞,直径约为一尺,确实口小内大,浑浑然看不见内底。石床历经沧桑,已成斑驳的长条石块,长约两米,宽约半米,史载此为贾谊所用之物,后置于佩秋亭中。晚清名士陈宝箴、王闿运、熊希龄等曾坐于石床之上在佩秋亭茶叙,章士钊、蔡锷参加在贾谊故居举办的时务学堂入学考试时,也曾在石床上休息。

故居的第一进为贾太傅祠,祠堂正中,供奉着贾谊的铜像。贾谊席地而坐,发髻高挽,目光炯然,左手抚案,右手执笔,似在沉思笔落何处。铜像前面摆放着刻有贾谊《过秦论》中名言的石碑,后方悬挂着贾谊的两篇名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贾谊出生于洛阳,自小聪慧,18岁即以能“诵诗属书”而名扬郡中,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即赴任太中大夫。他希图革新政治,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一系列建议,受到汉文帝的赏识,欲提拔他,但遭到周勃、邓通等将相大臣的诋毁,终未受重用,并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少年得志的贾谊因谗言而遭贬,满怀悲愤南下卑湿之地长沙。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江水,想着与自己境遇相似而投江自尽的屈原,不禁思绪万千,遂挥笔抒写《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自己的怨愤之情。

到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一只猫头鹰飞进了他的住房。猫头鹰即鵩鸟,人们认为是不祥之物。贾谊谪居长沙,本就心情郁闷,今鵩鸟进宅,敏感的他更加伤感,乃写《鵩鸟赋》,对世界万物和人间世事作了一番感叹。虽然文章洋洋洒洒,海阔天空,但其中的内涵却是在为怀才不遇而悲愤,为身心疲惫而感伤,为前途未卜而惆怅,为命途坎坷而自慰,用司马迁之言就是“为赋以自广”。

此两赋上继屈原、荀况赋的传统,下开汉大赋之先声,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其洋洋洒洒抒情说理、直抒胸臆批判现实的散文式倾向一直影响至今。

故居的第二进为太傅殿,主要介绍贾谊的生平及思想。贾谊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治国方略上,他尊崇先秦儒家的爱民理念并发展为“民本论”;在经济政策上,他重视农业,主张备战备荒,国家垄断铸造钱币;在教育理论上,他第一个提出教育乃国家之本,并亲自实践积累经验,理论涵盖胎教、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诸多方面;在统一祖国、外御匈奴上,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主张及“帝者战德”“以夷制夷”等一系列御外策略。任何一个方面的成就都足以让他成为良相名臣,更何况在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汉文帝刘桓不由感叹:“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然感叹终归只是感叹,满腹经纶的贾谊依然未受到重用,谪居长沙三年后应召回长安,他又作了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从此郁郁寡欢,哭泣不己,一年后忧郁而亡,年仅33岁。

深爱祖国却报国无门,空怀大志却惨遭贬谪,为此,浪漫的屈原投江自尽,理性的贾谊抑郁而亡。诚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末尾所感叹的:“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一个“自令若是”,一个“爽然自失”,奠基湖湘文化的两位伟人均以不寻常的方式完结生命,但心忧天下、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留给湖湘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 2021-12-06 陆曼玲 ◆旅人手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7789.html 1 西风渐凉访贾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