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 勇毅前行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文章选登

学好党的三个历史决议 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

吴波涛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党历史上,继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第三个关于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个决议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构成我党关于百年历史最为权威的政治性文件体系。

三个历史《决议》基本内容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共分七个部分,总结了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这一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了正式总结和结论,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作了总结和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注重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三个历史决议主要特点

一是党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参与起草。从1944年5月开始,根据中央决定,毛泽东同志领导《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该工作历时一年,数易其稿,经过3次大的修改,最后才完成决议文本。

改革开放时期,从1979年开始,由邓小平同志和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由胡乔木主笔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内,邓小平同志先后9次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

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向十九届六中全会作了专门说明,为加强对起草工作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王沪宁、赵乐际担任副组长。

二是经长时间讨论集中了全党智慧。在出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前,从1943年10月开始,党中央在高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党史学习教育。决议起草工作启动后,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开始时,中央成立了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在六届七中全会期间,党的许多高级干部参加了历史决议的修改和讨论,此外,决议草案还提交出席党的七大的各代表团讨论。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出台也是充分酝酿和讨论的结果,中间经过四千人的讨论,之后是几十人的讨论和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也进行了讨论。

同样,为起草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今年4月1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9月6日,决议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

三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为研究好党的历史,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同志专门撰写《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文章,他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重大历史问题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结论都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根本要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

四是重要历史关头发挥重大历史作用。党制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为指导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

一要加强学习。三个历史决议,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内容极为丰富,也极为重要,作为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要先学一步深研一层,要系统学全面学,入脑入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要严格遵循。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统一,严格遵循三个历史决议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加强地方党史研究,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和行为。

三要大力宣传。发挥党史陈列馆以史鉴今的阵地作用,注重用党的100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以党史工作实际行动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作者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百年大党的文化自信

袁 龙

站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的起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文简称《决议》)体现出百年大党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决议》对“文化自信”做出了定义。《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定义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关乎国家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的高度,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取得空前成效等成就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与深厚的理论内涵。

其次,《决议》体现出的文化自信源于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建党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积累了“十大宝贵经验”,具有“五大历史意义”。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说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不仅是我党历史上值得书写的浓墨重彩的历史档案,也是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包含伟大建党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在内的中国精神。这些中国精神是党领导与团结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文化表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言之,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底气和精神力量。

第三,《决议》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在于正视建党百年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决议》对建党百年的历史做了客观公正的梳理和评价,既不夸大成就,也不掩饰错误,以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正视建党百年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与错误教训。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也体现出一个百年大党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与知错能改的历史气魄。

最后,《决议》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在于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知。“知仁者智,自知者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因为每次遇到危机与挑战时,始终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清醒认知。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时,《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清醒认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历史的“自知之明”,也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新起点上展现出的“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历史自信和使命担当!

(作者系邵阳学院文学院博士、副教授)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逻辑向度

易佑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在这“十个坚持”中,“坚持胸怀天下”是对党百年对外交往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本质提炼,体现了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立场的彰显

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的类存在特性是人类本质特性,也彰显了人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整体性、社会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路径,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就是“热爱人民”“关照人类”的题中之义,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人类自由解放是党的最高追求”的形象表达。

文化逻辑:中华文化为人类谋大同的和合天下的诠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周朝时期,孔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形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孔子的“大同世界”并不要求统一性,而是要求多样性和兼容性,这就是“和合”的本义。而对“天下”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框架里,政治单位分为三个层次:天下-国-家,而伦理结构就是“家-国-天下”,可见天下是大于国家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就是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类看作一个主体,运用管子“以天下为天下”和老子“以天下观天下”的方法论,坚信荀子“人生不能无群”的论断,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促进步的和平发展的担当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理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联合第三国际,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对外交往原则,逐步发展到探索独立自主并站在人类进步势力的一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我们党采取了“一边倒”,并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对外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而通过争取“中间地带”,划分“三个世界”,以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我们外交的立足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就是以促进人类进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己任。

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共命运的公道正义的伸张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把握新时代外交工作大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就是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人类共命运的公道正义而积极伸张,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1-11-30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文章选登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7509.html 1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 勇毅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