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梓木冲基地,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该基地7月测产的早稻亩产667.8公斤,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稻谷1603.9公斤,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这则消息传出后,参与该项目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邵阳籍种业专家罗孝和与他的研究课题再次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界大器晚成的育种家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隆回县金石桥镇,现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曾称他是“杂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将,两系法元勋。”他不仅是成功研究中国三系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人员,还是国内第一个育成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科学家,以及第一、二期超级杂交水稻的育种家。他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实用两系核不育系“培矮64S”,发明了低温敏核不育系冷水串灌繁种技术,解决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在应用中遇到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培矮64S”于2000年获国家专利保护,其改进系“P64-2S”于2012年获美国发明专利。“培矮64S”及其改进系,为国家及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小立志,要解决“吃饱饭”的问题
罗孝和生于隆回北部偏僻山区,当地山多地少、气候恶劣,农作物收成微薄,村民家常年缺粮少米,生活贫困。“我生长在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多,家里地少粮少。饱饱地吃一顿饭,哪怕是杂粮饭,就是当初最大的梦想。”罗孝和说,“因此,我从小立志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要多种粮食,种好粮食,吃饱饭。”
心中有梦想,行动便有力量。为了实现“吃饱饭”的梦想,罗孝和从小就努力读书。高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农学院,后来又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北京农业大学深造。
在北京农业大学,罗孝和学的是遗传育种专业。当时正值国家大力推广杂交玉米、杂交高粱以解决北方粮食问题。他视野更加宏阔,认为水稻应该也可以利用杂种优势来解决增产的问题。
潜心科研,要解决“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事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带动国家科委及湖南一帮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员开展杂交水稻攻关研究。罗孝和闻讯,立即自告奋勇于1970年加入攻关课题组,成为湖南农科院最早跟随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一名科研工作者。
罗孝和加入攻关课题组后,根据袁隆平提出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他大胆采用赤霉素刺激稻穗细胞的伸长,打破三系杂交稻制种瓶颈,使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由不到10公斤/亩提高到近100公斤/亩,促使三系杂交稻全面走向市场。
紧接着,罗孝和在发展两系法杂交稻的基础上,把广亲和基因与光温敏不育基因集聚一起,以冷水串灌配套繁种技术克服了其自身繁种难的问题,在国内育成首个两系杂交稻的母本——“培矮64S”,为两系法杂交稻应用起到关键作用,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系繁殖产量低的难题,为两系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铺平道路。该不育系迄今已成为全国应用最广、应用面积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占两系杂交水稻面积的70%以上。该项成果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罗孝和培育出的黎优57粳稻组合,开创杂交粳稻应用的先河,该组合在北方实现普及种植,占北方水稻面积的80%。
不懈奋斗,要解决人们“吃好饭”的问题
1997年退休后,罗孝和仍然坚持从事超级稻育种工作。他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于2000年培育出达到国家第一期超级稻育种目标(亩产700公斤)的超级稻“两优培九”;自主育成“两优0293”超级稻组合,于2004年实现国家超级稻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2009年,育成“双两优一号”新组合,亩产达到850公斤,正向第三期超级稻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
罗孝和一生默默贡献杂交水稻育种事业,取得的数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被广泛推广与转化应用于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1年,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1998年,获首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被评为湖南十大新闻人物;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面对诸多荣誉,罗孝和质朴的脸上笑容依然憨厚:“只有看到水稻亩产量增加、米质口感越来越好,我才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