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漫步在新邵县的乡镇村庄,美丽景色映入眼帘:乡间小路整洁通畅,路边绿树成荫;村庄房屋错落有致,庭院清新雅致;休闲广场上,村民或休闲健身,或拉着家常……
近年来,新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其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树典型、抓示范,充分调动村民自主性,使过去“脏乱差”的农村逐渐变得“净绿美”。
2018年、2019年,新邵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并被列为“国家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该县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2020年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殊荣。
坚持“三突出”,高位推动整治
“镇、村干部进村进院落来开办‘星期一夜校’,给我们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人居环境整治是关系我们切身利益的大好事,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一位巨口铺镇居民如是说。
今年5月起,新邵县每周五组织全县各级各类机关及各乡镇、学校集中开展大扫除,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深入联点社区(村)带头参加“星期五大扫除”活动,带头对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各乡镇班子成员、科级联点领导、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联点村(社区)开展“星期五大扫除”活动。以村(社区)为工作单位,划片包干,网格化管理,将环境卫生整治、粪便污水垃圾处理与洁净县城行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全民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不断改善全县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突出顶层设计,在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新邵县实行县级领导联乡镇、科级干部联村,县、镇、村层层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安排专门力量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县所有村(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干部帮扶全覆盖。同时,建立三位一体工作调度机制,经常性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村村制定出台包含环境卫生等内容的村规民约,全面推行“门前三包”;推选有威望的乡贤担任村卫生监督员,明确要求党员、村组干部作表率,带头搞卫生。该县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将环境卫生整治情况作为联点县级领导、联村科级干部以及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突出经费投入,在强化基础保障上下功夫。新邵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民生实事来抓,每年投入4000万元,按人口基数安排各乡镇、村(社区)工作经费,每个乡镇每年不少于20万元,每个村(社区)每年不少于2万元。该县按照“一个村干部、一个网格员、一个保洁员”的模式,全面建立了农村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机制。设施保障上,总投资6.54亿元、年发电量约1.3亿千瓦时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展顺利,新建大中型垃圾中转站14座、村级垃圾收集亭2000个,投放垃圾收集桶2万个,配套购置垃圾转运车和洒水车,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覆盖至每个村。
突出群众参与,在抓实教育引导上下功夫。该县充分利用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村村响”广播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教育,着力营造人人参与整治、人人支持整治的良好氛围。在新邵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农民主人翁意识的公德教育广泛开展。在教育形式上,开好村组院落会议、群众代表会议,讨论制定村规民约,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激发群众动力,较好地解决了“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在教育内容上,帮助村民搞卫生,引导村民自己搞卫生,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转变。此外,对每家每户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打分,对表现突出的在全村广播通报表扬,并适当奖励香皂、牙膏等日常用品;对评选出来的文明卫生家庭,年底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表彰,激发了群众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推进“厕所革命”,办好民生实事
小厕所,大民生。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新邵县始终坚持把“厕所革命”作为环境整治的首要民生工程强力推进。2019年至2020年,全县共完成改厕17000余座。
新邵县按照“县统筹、乡镇组织、分村实施”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分户改造、污水集中、湿地净化、长效管理”的农村厕所粪污集中处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
“以前我们用的都是旱厕,就是在坑两侧摆两块砖头那种,蛆蝇孳生臭烘烘。”回忆起使用旱厕的窘境时,新田铺镇胜利新村村民廖长寿不禁皱起眉头。 “如今,党的政策真是好,家里的旱厕改造成水冲式厕所,用起来真舒心!”实实在在受惠于“厕所革命”,廖长寿喜上眉梢。
为提高改厕效率,在实施农村旱厕改造工程时,胜利新村合理规划、统一标准,确定了户内便厕安装、户外旱厕拆除由农户负担。之后,根据每户的门前场地格局、尺寸等情况,户外修建化粪池、水管连接等工程,在充分尊重每家每户意愿的基础上,实行一户一策,由村委会组织专业施工队统一购买砖、水泥、河砂等材料,统一施工。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改造。针对村内人力不足的农户,村里安排专人帮助改造,切实做到成熟一户、改造一户,不留户、不漏户。
整治“空心房”,修复乡村“疮疤”
走进陈家坊镇东冲村王家新房,只见屋外道路整洁,蔬菜种植区作物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
“过去,‘空心房’前后随处可见凌乱的垃圾和粪肥,空气中时常弥漫着一股臭味。现在‘空心房’被拆除了,卫生设施也更新了,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王家新房附近的居民高兴地介绍。
整治“空心房”是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改善人居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农村“空心房”整治工作全面提质?新邵县坚持拆、建、管并重,召开村庄规划推进会,聘请专家对重点乡镇规划设计,描绘发展蓝图。
近年来,新邵县共拆除“空心房”6756栋,拆除总面积达1903281平方米,拆除废弃工矿企业厂房90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8期,总建设规模达11000多亩,复垦耕地7300亩,并投入1.05亿元,对全县15个乡镇机关所在地、乡镇人流物流集中区域的街道和县内交通主干道进行集中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推行垃圾分类,共享绿色生活
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全程分类运转……垃圾分类处理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新邵居民的生活习惯,全新的环保理念正逐渐成为城乡新风尚。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流向图、垃圾分类星级榜、生活垃圾投放指引……走进位于新邵县资滨社区的锦绣华城小区,草地、树木上悬挂着绿化广告牌,主干道两侧设置的宣传栏、灯箱及各入口设置的宣传牌,处处展示着垃圾分类等主题的公益宣传广告,风格清新,一目了然。
“我们在该小区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兴趣广场,举办竞猜宣传活动,设立垃圾分类星级榜,推选出8户‘垃圾分类星级户’,免费发放垃圾袋,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投放习惯。”资滨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从“扔进一个桶”到“细分四个桶”,关键在于让居民转变观念,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新邵县按照“村归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从源头减量减负。各村(社区)均建立建筑垃圾消纳场,对可回收物资进行分类收集,对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处理。在各村、社区组建专门队伍,采取社会化运作、财政适当予以奖补的方式,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收集。
同时,该县大力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游园、进企业、进村(社区)、进家庭“六进”活动和“垃圾分类、党员先行”宣传活动,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带头清理、带头减量、带头分类、带头督导“五个带头”全示范,提高居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分类投放习惯,让分类时尚进家入户、入脑入心。
此外,新邵县还全面开展“三清一改”,实施清洁行动。该县全面开展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和秋季集中整治行动,并全面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行为,加强废旧农膜、化肥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截至目前,共清理水塘1017口,清理沟渠1483公里,清理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682吨。全县畜禽粪污治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86.7%;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成并运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该县着力打造“四沿”景观带,结合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移风易俗等,在每个乡镇重点打造2至3个高品位、高标准的环境卫生示范村。通过示范带动,全县打造了4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推进了42个美丽乡村建设。昔日的“小山村”,今成“桃花源”。其中,坪上镇清水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