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是“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开局之年,如何完成这一历史性转移,各地都在进行探索,路径不同、方法各异,但又方向一致、殊途同归。
乡村振兴,要推动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乡村的崭新名片,成为新时期的发展动能。同时,要盘活乡村各种资源,既要有政策的倾斜,也要有改革的思维,更要有技术的融入,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发展活力。
科技赋能,点燃农民种粮激情。传统的粮食种植方式,费时费力收益甚微,让一些人在土地中看不到希望,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和质量,既是大国粮仓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粮食生产撬动乡村振兴所面对的难题。新阶段,要让农民愿种地、种好地,尤其需要科技赋能,既要在种子“芯片”上升级,也要在规模种植上用心,更需要在机械化收割上普及,才能让种地变得更加简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越种越有干劲。
土地流转,盘活闲置“金疙瘩”。规模种植,能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更大的利用,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实现了成片种植,形成了产业化,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让农民在同一片土地上有更多收益,让平凡的土地变成“抢手货”,也真正地成为了农民眼中的“金疙瘩”,才能让更多的人珍惜土地、爱惜土地,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创新思路,给新农人带来新机遇。要让更多的农民变成新农人,既需要政府创新思路,加强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时期懂技术的新农人,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同时,要注重对在外人才的吸引,让他们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回归乡村,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为乡村带来更多的新机遇,也带来发展的新契机,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任务繁重,难度不可低估,只有着力推动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有效流动,才能持续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