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真抓实干勇担当 凝心聚力促发展

——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理论文章选登

为建设现代化新邵阳贡献文化力量

张映梅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动邵阳文化繁荣兴盛,在增强软实力上实现新提升。”我们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全市文旅广体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实干实绩为建设现代化新邵阳贡献文化力量。

突出惠民利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补齐设施短板,突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这个重点,力争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送戏下乡”“厕所革命”“智慧文旅”、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公共文体设备器材配送等项目资源的统筹利用,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基本建成集固定文旅设施、流动文旅设施、数字文旅设施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三是注重效能提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鼓励培育和发展文旅广体类社会组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覆盖率达到70%以上,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00元左右,人均拥有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5平方米左右,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达到0.75册。

凸显邵阳底蕴,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工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紧扣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引导,以省、市艺术节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类专项资金牵引作用,加大对精品剧目创作扶持力度,讲好新时代邵阳故事。推动旅游演艺精品创作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实现各创作主体更加活跃,推动各艺术门类全面繁荣,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创作1至2个大戏,复排5至8个传统大戏,扶持3台大型优秀旅游演艺作品,扶持复排优秀传统剧目不少于10台,新创一批小戏和音乐、舞蹈、曲艺作品,推出一批美术、书法、摄影精品,争取成功申报2项国家艺术基金。

聚焦“活过来”“火起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抓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继续推进绥宁县上堡侗寨、绥宁县大团侗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持续开展非遗数字化记录、整体性保护。实施非遗人才研培计划,稳步实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推动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确保文化遗产安全。二是抓好文化遗产挖掘利用。挖掘“宜融”的文化遗产资源,探索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科学路径,打造一批非遗传承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三是突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邵阳段),联合相关部门,建设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赓续红色基因。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18项、省级项目达到40项、市级项目达到140项,建成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建成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基地10个。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实现100%,重大文物险情排除率达到100%,让邵阳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让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深化融合发展,提高文旅广体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一是以项目带动优化文旅产品供给。围绕“两大文旅集散中心、三条文旅融合走廊、五大品牌融合示范区”发展布局,打造一批高等级文旅精品景区、一批“文旅+”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基地)等“十个一批”精品文旅项目,深入推进文旅精品线路建设,培育壮大崀山、南山、黄桑、云山、花瑶、白水洞等生态文旅品牌。二是以矩阵营销扩大文旅消费效应。积极争取出台《邵阳市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措施办法》,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大规模、转型升级。通过实施跨界融合,力争到2025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四上”文化和旅游企业超过500家,旅游总收入达1000亿元,接待游客总量达8000万人次,辐射带动就业人数80万人,“奇美邵阳”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作者系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加快邵阳发展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易佑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邵阳擘画了美好蓝图。宏伟的目标,激人奋进,而目标的达成,更需要信念的支撑。

凝聚邵阳发展的共识,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发展什么样的邵阳,怎样发展邵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经济发展更加强劲,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社会文明更加进步,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党的建设更加坚实,“六个更加”思路清晰;在打造“三个高地”上彰显新担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绿色发展上探索新路径,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迈上新台阶,在增强软实力上实现新提升,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上取得新实效,“七个新”路径明确。下一步落实的关键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咬定邵阳现代化发展的“三高四新”战略和“稳进高新”方针不动摇。

汇集邵阳发展的动力,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未来五年邵阳的发展令人期待,但美好愿景的实现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我们每一个邵阳人都将是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必须汇集邵阳发展的一切动力,推动邵阳的高质量发展。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加快邵阳发展的物质合力。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积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功能区,积极实施内陆开放战略,着力打造邵阳-东盟内陆开放高地。要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加快邵阳发展的精神伟力。

达成邵阳发展的目标,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加快邵阳发展,其时已至,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关键时间节点,邵阳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尤其要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这是加快邵阳发展的“真理真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三高四新”等理论都是对邵阳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加快邵阳发展,其势已成,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邵阳正乘势而进、顺势而为,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展现邵阳的担当和作为。加快邵阳发展,其兴可待,必须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邵阳成功实践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邵阳有820万人口,乡村振兴的任务仍然艰巨,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还很薄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仍在路上,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区位条件虽有改善但相对落后。可见建设现代化新邵阳,困难不可谓不大,压力不可谓不巨,任务不可谓不艰。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可以发展,更可以转化。昨天的劣势,也可以转变为今天的优势。人口众多为邵阳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薄弱更可书写崭新画卷,区位落后恰能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给邵阳带来的更多是机遇,只要我们目标正确、路径明确、方法科学、持之以恒,建设现代化新邵阳就能信心百倍,邵阳的美好未来就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系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实施“三高四新”战略 加快邵阳先进制造业发展

郭建华 肖功为

近年来,我市将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产业发展基础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成长性较好,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开发增势较好。“十三五”期间,邵阳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00家,新增规模企业数连续7年排名全省前3,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817家,居全省第二位。彩虹盖板玻璃、三一渣土车、邵纺机旋挖机、维克液压深海机器人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国际国内领先,其中彩虹盖板玻璃成为我国突破“卡脖子”标志性工程。

但是,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体量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载体不强,集聚发展不够;要素保障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聚焦“点”培育,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具有整合力、行业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三一专汽、邵纺机、维克液压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三一配套产业园、三一智能生态汽车城、亚太汽车零部件、液压产业园和智能智造(工业4.0)产业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智能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四机(纺织机械、水轮机械、农业机械、提升机械)、两车(工程搅拌车、环卫专用车)、两基础(基础液压元件和成套液压系统、风机和空调机组及通风配套设备)、一器(低空航空器)”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在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

注重“链”打造,增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制造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体系。打造供应链服务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协同的供应链创新网络,建设跨界融合的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制定供应链产品信息、数据采集等关键共性标准,推进供应链服务标准化,提高供应链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能力。

注重“面”拓展,提高先进制造业平台承载能力。面向集群共性需求,搭建人流、物流、资金链、信息流汇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创新中心、交易市场、服务中心建设。搭建面向集群的行业级工业互联平台,引导集群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在平台上的互联互通,推动企业在虚拟空间的集聚与协作,以此畅通物理空间。

注重“网”编织,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运行效率。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计划,培育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扶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加快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标识解析系统和管理支撑平台建设等工作。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在线管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应用服务,培育产品智能检测和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加快推进工业以太网、短距离无线通信等新一代工业互联网设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注重“融”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和中小制造企业“双创”平台,促进制造业和科技信息服务融合:依托工业设计产业园及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完善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打造示范性产业融合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服务企业的创新应用,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营造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生态;培育一批与工业相匹配的具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主体的大中型流通企业,促进制造业和智慧物流融合。促进制造业和金融业融合:探索组建邵阳金融控股集团,整合金融资源,强化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金融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与地方企业双向选择、自主对接,提高银企对接效率;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支持本土企业赴境内外证券交易场所上市;加快引进投资机构,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构建投资机构与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作者单位: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2021-10-15 ——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理论文章选登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5009.html 1 真抓实干勇担当 凝心聚力促发展 /enpproperty-->